“地表温度 60℃,外卖骑手中暑晕倒”“幼儿园孩子午睡后体温飙升,送医确诊热射病”“老人舍不得开空调,在家昏迷被发现……” 近年来,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近期我国多地连续突破高温极值,中暑病例较往年激增。高温不仅让人感到 “闷热难耐”,更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每年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超 16 万,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面对 “烤” 验,我们需要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用科学方法守护夏日健康。

人体正常体温维持在 36-37℃,依赖 “产热 – 散热” 平衡。当环境温度≥35℃且湿度较高时,散热效率骤降,身体会启动三重 “防御机制”。首先是血管扩张,皮肤血管充血散热,导致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引发头晕、心悸;同时通过汗液蒸发降温,但每小时出汗超 1 升会导致脱水、电解质(钠、钾、钙)流失,出现乏力、肌肉痉挛;若核心体温超过 38.5℃,身体调节失效,细胞蛋白质开始变性,器官功能紊乱,最终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体温≥40℃,死亡率达 20%-50%)。
高温威胁 “偏爱” 哪些人?
65 岁以上老人(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婴幼儿(汗腺发育不全)、肥胖者(脂肪层阻碍散热)、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管调节能力差者)、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高温环境)均是高危人群;同时注意当湿度>60% 时,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高 5-10℃,即使坐着不动也可能中暑;或空调房内外温差>10℃时频繁进出易引发 “热适应障碍”,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无论是户外劳作、通勤赶路,还是居家纳凉、夜间睡眠,高温风险无处不在。错误的补水方式(喝冰水、猛灌甜饮料)可能加重肠胃负担;过度依赖风扇(风速<2 米 / 秒时无法有效降温)或空调温度过低(<24℃易引发 “空调病”)可能埋下健康隐患;甚至穿着不当(深色衣物吸热、紧身衣阻碍排汗)都会让身体 “雪上加霜”。
把握急救 “黄金 4 分钟”
出现先兆中暑时,及时自救是关键。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恶心、体温正常或略高(<38℃),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加速散热;同时少量多次补水,饮用淡盐水(500ml 水 + 1g 盐)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喝大量冷水(刺激肠胃痉挛);在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体温降至 37.5℃后停止。
如果出现轻度中暑,表现为体温 38-40℃,面色潮红或苍白,脉搏加快,出现轻度意识模糊。除上述措施外,可将身体浸入 25-30℃温水(比冰敷更安全,避免血管剧烈收缩),或用风扇直吹湿身体;及时就医,口服藿香正气水(忌与头孢同服,酒精过敏者慎用)等解暑药,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当出现重度中暑,则是生死时速,分秒必争。临床表现为体温≥40℃,昏迷、抽搐、呕吐、呼吸急促,皮肤灼热无汗(最危险信号)。首先应立即拨打 120,同时启动 “体外降温” 措施,如脱去全部衣物,用冰水浸过的毛巾包裹全身,持续扇风;用湿床单覆盖身体,向床单喷洒温水并开空调(室温调至 20-24℃);若清醒,可饮用冰水(每公斤体重 10ml),但昏迷者禁止喂水,防止呛咳窒息;同时送医途中持续监测体温,目标在 30 分钟内将体温降至 39℃以下,避免脑损伤。
如何预防?
居家时空调温度设为 26-28℃,搭配风扇促进空气循环;使用遮光窗帘(减少 30% 室内升温),午休时关闭朝南窗户;早晚通风(避开 10:00-16:00 高温时段),浴室放一盆水增加湿度(避免过度干燥)。外出时穿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戴宽檐帽 + 太阳镜,选择冰袖、防晒衣等物理防晒(SPF50 + 防晒霜需每 2 小时补涂);随身携带便携式小风扇 + 湿毛巾,优先选择地铁、商场等有空调的通勤路线。
同时注意主动避开 “高温陷阱”,尤其上午 10 点 – 下午 4 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每 30 分钟到阴凉处休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滴丸(无酒精型)备用;选择清晨或傍晚低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时长不超过 1 小时,运动前后各补充 200ml 电解质水,避免空腹运动。对于老人 / 儿童,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超过 37.3℃需警惕),午睡不盖厚被,使用儿童专用防中暑贴(贴于额头或后颈);对户外工作者来说,每小时饮用 200ml 淡盐水,随身携带冰镇毛巾擦拭颈部,穿透气工装(拒绝化纤材质),避免连续工作超 2 小时。给户外工作的家人准备便携小风扇,提醒老人每天开窗通风时避开正午,教会孩子正确的补水方式。每一个微小的健康选择,都是对抗高温的有力武器。
高温不是 “熬一熬就过去” 的考验,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健康挑战。通过识别身体预警、掌握急救技能、养成避暑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将高温风险降到最低。展望未来,随着气象预警系统的精准化(提前 72 小时预测高温峰值)、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反射涂料、通风幕墙降低室内温度)、以及新型防暑装备的研发(如穿戴式空调背心、纳米降温面料),人类与高温的 “持久战” 将从 “被动防御” 转向 “主动适应”。愿每个夏日,我们都能在骄阳下从容自在,让健康与清凉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