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8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正式实施调整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首次将腕管综合征纳入职业病范畴,明确其关联人群为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与此同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被新增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对肌肉骨骼疾病和精神健康的重视迈上新台阶。本文将聚焦新增职业病的防治要点,解析高危职业人群的风险因素,并提供科学建议。
新版目录两大亮点:从“传统职业病”到“现代职业健康挑战”
此次《目录》调整新增两大类共2种职业病,反映出职业健康问题的时代变化:
-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新增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限定为制造业中因长期重复手腕动作(如装配、搬运、使用振动工具等)导致正中神经受压的工人。
-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针对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警察、医护人员、消防员等应急救援人员。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专家指出,此次调整是基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者健康需求的科学决策。“过去职业病以尘肺病、噪声聋为主,但如今重复性体力劳动引发的手腕疼痛、心理创伤等问题日益突出。”
腕管综合征:制造业工人的“隐形职业病”
1. 什么是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
- 手腕疼痛、麻木或刺痛(尤其夜间加重);
- 手指无力(拇指、食指、中指最明显);
- 握力下降,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哪些职业人群高发?
根据新版《目录》,腕管综合征被明确认定为职业病,但仅限于制造业中因长期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工人,例如:
- 电子装配工(长时间重复点击、组装);
- 食品加工工人(持续用力揉面、包装);
- 机械操作员(使用振动工具或频繁拧螺丝);
- 物流搬运工(反复提重物、扭转手腕)。
3. 为什么制造业工人易中招?
- 重复性动作:手腕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弯曲、扭转),导致肌腱和神经磨损。
- 高强度用力:频繁抓握、提举重物增加腕部压力。
- 振动工具:电钻、打磨机等工具的震动加剧神经损伤风险。
案例:广东某电子厂工人小李(化名)因长期组装手机零件,手腕疼痛半年,最终确诊腕管综合征。“每天工作10小时,手指不停点击,下班后连筷子都拿不稳。”
如何预防腕管综合征?科学建议来了!
1. 工作场所改进
- 调整工具设计: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工具,减少手腕过度弯曲或用力。
- 优化作业流程:避免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每30分钟休息5分钟,做手腕伸展运动。
- 振动控制:减少使用高振动工具,佩戴防震手套。
2. 个人防护与锻炼
- 正确姿势:手腕保持中立位(不弯曲或过度伸展),避免用力抓握。
- 手腕保健操:
- 伸展练习:轻轻弯曲手腕向手背方向,保持10秒,重复5次。
- 握力放松:握拳后缓慢张开手指,促进血液循环。
- 佩戴护具:夜间使用腕部支具保持伸直,减少神经压迫。
3. 早期发现与治疗
- 症状预警:若出现持续手腕疼痛、麻木,应及时就医,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
- 治疗方式:轻症可通过理疗、药物缓解;严重者需手术减压。
PTSD纳入职业病:关注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
除腕管综合征外,新版《目录》还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覆盖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警察、医护人员、消防员等。这类人群因长期接触灾难、伤亡场景,易出现焦虑、失眠、闪回等症状。
专家呼吁:用人单位应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定期心理健康评估机制。
职业病防治的未来方向
此次《目录》调整是我国职业健康政策的重要进步,但挑战仍存:
- 诊断标准需细化:腕管综合征的“职业关联性”需更明确的医学证据。
- 中小企业落实难:部分工厂可能缺乏防护措施,需加强监管。
- 心理健康重视不足:PTSD等精神疾病的职场歧视仍需破除。
结语:
手腕疼不是“忍忍就好”,可能是职业病的信号!制造业工人应提高防护意识,企业需优化工作环境,而全社会也应关注劳动者的全面健康。新版《目录》的实施,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