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戴尔公司 “退出计划核心时间轴” 的消息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消息中详细列出了戴尔从工厂停产到产品停售,再到研发中心迁移、法律实体注销等一系列撤离中国市场的时间节点,一时间舆论哗然。然而,经权威渠道核查,国家监管部门公开信息平台及戴尔全球与中国官网均未发布任何相关公告或声明。8 月 11 日,戴尔官方明确回应,称该消息纯属谣言,并拒绝进一步置评,同时呼吁各方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获取最准确及时的资讯。

戴尔还郑重重申对中国市场及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表示将持续专注于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中国客户和伙伴提供优质服务。这一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也让人们对戴尔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戴尔将于 8 月 15 日在北京举办 “戴尔科技峰会”,此次峰会邀请了国内核心客户及众多合作伙伴参与。这一活动时间点的选择,也被外界解读为戴尔稳定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与本土核心伙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展示,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消除因谣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回顾戴尔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自 1998 年进入中国以来,戴尔已在全国拥有约 8,000 名团队成员,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在厦门,拥有 2 个生产工厂、1 个全球指挥中心以及戴尔服务业务在中国的地区总部,在上海,拥有 1 个全球采购中心,在大连,拥有 1 个国际服务中心,在成都,在建 1 个全球运营中心,全国销售网点超过 6000 家,覆盖城市超过 350 座。戴尔公司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额达 250 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商之一。基于北京大学针对戴尔对中国经济贡献所进行的研究和报告,戴尔在中国的直接和间接业务为中国创造超过 500 亿美元的 GDP,提供近 200 万个工作机会。在未来 10 年,戴尔在中国的总投入将逾 1,000 亿美元。
然而,近年来戴尔在中国市场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市场份额来看,2023 年,戴尔在中国 PC 市场出货量暴跌 44%,从 2022 年的 564 万台骤降至 314 万台,市场份额从 11% 下滑至 8%。到 2024 年第四季度,情况进一步恶化,戴尔在中国 PC 市场已被归为 “其他” 类别。2025 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戴尔在全球 PC 市场份额保持在 14.3%-14.5% 之间,位列世界第三,但同比下滑了 2 个百分点,而在中国本土市场,其处境更为严峻,截至 2025 年初,市场份额已萎缩至仅 5% 左右,与鼎盛时期相比大幅缩水。
戴尔中国员工数量的变化也反映出其业务调整的趋势。据报道,戴尔中国员工数量已从 1.2 万人下降至 5000 人左右,且剩余员工多转为外包身份。厦门和成都工厂裁员幅度达到 50%,研发团队缩减的同时,部分职能已迁至印度。戴尔在厦门、成都和昆山设有三大生产基地,其中厦门和成都工厂属于完全自营,有员工透露,厦门和成都工厂都在不同程度地裁员,缩减幅度至少在一半以上。
造成戴尔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 “国产化替代” 政策的推进,戴尔作为外资品牌,其在中国政企市场的核心客户被华为、联想等国内品牌大量蚕食。一位 IT 采购负责人表示,现在政企采购国产品牌电脑是大趋势,从安全和合规角度考虑,让外资企业的员工频繁进入政府或国企处理存储数据等工作存在一定风险。
从戴尔自身战略调整来看,早在 2023 年 1 月,《日经亚洲》就报道了戴尔供应链 “去中化” 计划,要求显著减少在产品中使用中国制造芯片的数量,目标是在 2024 年实现所有芯片都在中国以外生产。这一供应链调整战略已显现负面效应,戴尔毛利率从 2021 财年的 31% 下滑至 2024 财年的 23.6%,研发费用率也从 5.6% 降至 3.17%。同时,供应链转移带来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消费者反映,部分戴尔笔记本存在屏幕亮点或暗斑、键盘按键失灵等问题,高端系列 XPS 因供应链不稳定,甚至出现发货延迟的情况。售后服务同样受到影响,今年互联网上,多位消费者投诉惠普和戴尔的售后维修周期比以往拖延了 15% 到 20%。随着市场份额萎缩,售后服务点数量减少,客户体验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戴尔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在全球层面,戴尔业绩呈现出另一番景象。2025 财年第三季度,戴尔净收入达 243.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其中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集团收入 1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创历史新高。更亮眼的是 AI 领域的表现,2026 财年第一财季,戴尔单季就获得 121 亿美元 AI 订单,超过 2025 财年全年出货总量,积压的 AI 订单总额已达 144 亿美元。戴尔或许可以凭借在 AI 等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重新赢回市场份额。
此次戴尔辟谣 “退出中国” 传闻,虽然暂时平息了舆论风波,但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重新找回增长动力,依然是戴尔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未来,戴尔能否凭借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加强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实现业务的企稳回升,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