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生死的等待
2025年盛夏,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时,日本七大车企却集体陷入”至暗时刻”。据财联社披露,因美国迟迟未兑现将汽车关税从27.5%降至15%的承诺,日本车企正以日均2000万美元(约合30亿日元)的速度流失利润。这场由政策拖延引发的”利润绞杀战”,不仅让丰田、本田等巨头年度营业利润面临36%的断崖式下跌,更将马自达、斯巴鲁等对美依赖度高的企业逼至亏损边缘。

关税”达摩克利斯之剑”:2.7万亿日元利润悬而未决
1. 协议墨迹未干,执行遥遥无期
去年美日达成的贸易协议中,特朗普政府虽承诺将日本汽车关税从25%(实际执行27.5%)降至15%,但关键细节始终模糊——既未明确实施时间表,也未公布具体行政令修正程序。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7月紧急访美,与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长贝森特会谈后,仅得到”修改行政令时纳入条款”的含糊回应,具体落地时间仍是”薛定谔的猫”。
2. 每日30亿日元的残酷代价
高盛日本测算显示,若关税顺利降至15%,日本车企每年可减负1.6万亿日元。但现实是,每拖延一天,行业利润便蒸发30亿日元(约2030万美元)。东京中西研究所CEO中西孝树估算,仅延迟一个月,日本车企额外成本就将突破1000亿日元。更严峻的是,若关税维持27.5%高位,七大车企全年总损失或达2.7万亿日元(约合183亿美元),相当于营业利润集体缩水36%。
3. 龙头车企的”压力测试”
- 丰田汽车:全球销量霸主首当其冲,预计因关税冲击损失1.4万亿日元(占其全球利润近两成)。尽管7月已悄然上调美国市场车型均价270美元(官方解释为”性能升级”),但首席会计官东山琢示警:”若关税僵局持续,未来可能被迫进一步提价。”
- 马自达:2025财年首份盈利预测惨烈——净利润暴跌82%至2000亿日元,其中2333亿日元直接源自关税重压。该公司80%对美出口依赖日本本土工厂,原计划通过800亿日元成本削减对冲,但前提是关税8月1日下调(现已落空)。若延迟持续,马自达或成为首家因关税陷入亏损的日本车企。
- 斯巴鲁:70%销售额来自美国市场,其中半数车辆从日本直接出口。本财年预计承受2100亿日元关税损失,营业利润腰斩至2000亿日元(降幅51%)。
博弈背后的战略困局:不敢涨、不能等、无处逃
1. 涨价悖论:需求萎缩与竞争挤压的双重陷阱
日本车企普遍陷入”定价两难”: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贸然转嫁关税成本可能导致销量雪崩;另一方面,德系(大众、宝马)、韩系(现代、起亚)及本土品牌(特斯拉)虎视眈眈,任何提价动作都可能拱手让出市场份额。
- 本田的谨慎:首席财务官藤村宏坦言:”我们仍在评估涨价可行性,需权衡客户接受度与竞品动态。”
- 三菱的教训:6月虽已提价,但上季度北美仍亏损30亿日元(其中144亿日元归咎于关税),被迫放缓后续调价计划。
2. 库存与需求的”时间差”陷阱
关税上调预期曾引发一季度”抢购潮”,部分车企美国经销商库存激增。但随着政策落地延迟,下半年需求大概率回落——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而车企若维持高价,恐进一步抑制购买意愿。这种”提前透支”与”后续乏力”的矛盾,让生产计划与供应链管理难上加难。
3. 供应链的隐性成本
关税不仅直接影响整车利润,更通过供应链传导放大损失。丰田会计官东山指出:”零部件供应商同样面临成本压力,部分日企已要求我们分担额外开支。”这种”全产业链承压”的模式,使得单一车企难以独善其身。
美日博弈:政治筹码下的产业牺牲品?
1. 特朗普政府的”交易艺术”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延迟落实汽车关税下调,本质是将此作为施压日本的筹码。此前协议中,日本承诺扩大对美汽车及零部件投资(如丰田在阿拉巴马州扩产),但美方可能试图换取更多让步(如农产品市场准入或军事合作)。
2. 日本的”软硬兼施”
赤泽亮正虽强调”双方心照不宣应尽快完成”,但日本政府手中筹码有限——既无法强制美国履约,又担忧强硬表态激化贸易摩擦。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已紧急呼吁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通过WTO争端机制施压。
破局之路:自救与他救的艰难平衡
1. 短期止血:成本挖潜与区域替代
- 供应链重构:部分车企加速在墨西哥、东南亚布局产能(如马自达考虑扩大墨西哥工厂产量),利用美墨加协定(USMCA)关税优惠规避冲击。
- 内部瘦身:本田、日产已启动全球裁员计划,同时削减非核心研发项目,将节省的资金用于补贴美国市场。
2. 长期转型:押注电动化突围
尽管燃油车仍是美国市场主流,但日本车企正将关税压力转化为电动化转型的动力。丰田计划2026年前推出10款纯电车型,并加大北美电池工厂投资;本田则联手通用开发低价电动车,试图以技术优势抵消关税劣势。
3. 政治外交:联合欧盟施压
日本正与欧盟协调立场,呼吁美国遵守多边贸易规则。若美欧日三方形成统一战线,或能加速关税问题的解决。
一场没有赢家的拉锯战
美国汽车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是日本车企的利润杀手,更是全球贸易秩序不确定性的缩影。对丰田、本田们而言,每一天的等待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延迟的关税优惠意味着更高的购车成本;而对全球经济而言,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博弈,终将反噬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当政治算计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日本车企的”至暗时刻”或许只是全球贸易阴云的一个注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博弈中,没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