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就心慌手抖?这些疾病可能是幕后黑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体验过饥饿的感觉。通常情况下,简单地吃点东西,就能迅速恢复精力。然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饥饿带来的不仅仅是肚子咕咕叫,还伴随着心慌、手抖等令人不安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内部发出的紧急信号,暗示着某些潜在的健康问题。那么,究竟是哪些疾病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可能与 5 种疾病有关

对于健康人来说,短时间的饥饿并不会引发心慌、手抖这样较为严重的反应。但如果一感到饥饿,就频繁出现此类症状,那很有可能是身体在警示我们,已经出现了某些异常状况。

低血糖

当人体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即刻启动升血糖机制,试图通过动用储存的糖来提升血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一系列表现。而且,血糖下降的速度越快,这些症状往往就越明显。一般来说,当血糖低于 3.9mmol/L 时,身体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加快心跳,使肌肉震颤,同时让人感觉无力,以此提醒身体急需补充能量。

糖尿病

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型较为肥胖的患者,在疾病前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在下一餐前,也就是处于饥饿状态时,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具体表现为心慌、手抖、浑身无力等。这是因为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出现异常,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导致下一餐前血糖水平下降过快,从而引发低血糖症状。长期高血糖还会对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影响心脏、肌肉等组织的正常功能,使得心慌、手抖、身体无力等症状更容易出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过多,这会导致身体代谢速度显著加快,神经兴奋性也随之大幅增加。如果经常在饥饿时出现心慌、手抖的情况,并且在双手伸平、十指分开时症状尤为明显,同时还伴有怕热、出汗多、消瘦、突眼等症状,那么就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性,建议及时进行甲功五项、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在过多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心脏跳动频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导致心慌;而手抖则是因为肌肉的神经兴奋性增高。

肠胃疾病

当胃部没有食物,而胃酸又分泌过多时,就有可能出现心慌、手发抖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患有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在饥饿状态下,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引发明显的不适感。胃排空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仍会不断被机体消耗,若长期未进食,饥饿感持续时间较长,会出现体力下降、情绪低落等表现。如果饥饿时间超 8 小时,长时间没有能量供给,中枢神经系统受饥饿刺激,可能出现精神恍惚、心慌、手抖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

若本身存在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那么也可能在饥饿时出现心慌、胸闷,甚至手抖等现象。这是因为在饥饿状态下,血压会有所降低,进而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心脏不适症状进一步加重。本身存在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在呕吐、腹泻等应激状态下,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导致心慌、乏力等。

既要 “吃饱” 也要 “吃好”

有饥饿感才吃饭,往往容易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并且进餐速度也快,最终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做到下面 3 点,可以在延缓饥饿感的同时补足营养。

选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像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是消除饥饿感的高手,也是公认的低热量食品。它们不仅能够增加饱腹感,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低脂肪的食物,如虾、鸡等白肉,或是瘦的红肉,都含有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质,令饱腹感持续时间变长。另外,控制食欲、避开高脂肪的食物(油炸食品、蛋糕、汉堡、烤肉)也很重要。这些高脂肪食物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满足感,但往往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对健康和体重管理都不利。

两餐之间吃点零食

上午 10 点半左右,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快;16 点左右,体内葡萄糖含量已经降低。这两个时间点,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感到饿。可以在这两个时间点加餐,选择一些健康的零食。最好的加餐零食是低能量、有饱腹感的食物,如:水果、牛奶、酸奶、豆浆或坚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牛奶、酸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坚果则富含健康的脂肪、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这些食物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

改变进餐顺序

最好遵循以下进餐顺序:吃蔬菜→食用蛋白质→吃主食。先吃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后续食物的摄入量。接着食用蛋白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并且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够提供持久的饱腹感。最后吃主食,这样可以延缓消化速度,让营养素的释放缓慢而平稳,直到小肠末端都有食物被吸收。这样进食,同样的饭菜,餐后更不容易饥饿。

如果经常出现饿了就心慌手抖的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预防疾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