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锻炼项目中,游泳堪称是一项极为全面且出色的运动。它宛如一位神奇的健康魔法师,对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等施展着积极的影响,还能大幅增强肺活量以及身体的免疫力。接下来,让权威专家为我们细细解读游泳为何能成为好身体的 “标配” 运动,同时也要提醒大家注意游泳过程中的一些禁忌。

91 岁汤钊猷院士:最好的抗癌运动就是适度游泳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荣誉所长汤钊猷,对游泳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他从 60 岁起便坚持游泳,秉持着隔天游泳、每次 30 分钟的习惯,而他也明显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思路清晰。在他看来,适度游泳或许有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甚至可能还具备调节内分泌的功效。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适度游泳能够提高体内的多巴胺水平。
为了深入探究游泳对癌症康复是否具有帮助,汤钊猷院士曾带领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动物实验。他们将人类肝癌 “种” 在小白鼠身上,实验结果令人深思:适度游泳可以有效延长癌症生存周期,然而过度游泳却会适得其反。
- 第一组小白鼠不游泳,仅仅 60 天便无法存活;
- 第二组小白鼠每天游泳 5 到 8 分钟,它们比 “死亡组” 多活了大约 10 天;
- 第三组小白鼠每天游泳 16 到 32 分钟,有些都已经游不动了,需要用小木棍拨动才肯继续游,结果它们比 “死亡组” 还少活了约 10 天。
傅园慧:学游泳是为了治哮喘
在如今的游泳界,有不少有名的运动员都患有哮喘,比如中国的 “泳坛女神” 刘湘、以 “洪荒之力” 闻名的傅园慧,还有韩国游泳选手朴泰恒。
在游泳的过程中,人的心肺功能,尤其是肺活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加强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这对于控制哮喘发作十分有利。而且,游泳时人处于湿润的环境中,有助于改善呼吸。此时呼吸规律,运动节奏适中,身体呈卧位状态,所受压力较小,加之运动中不会接触到灰尘,能有效避免抗原刺激,所以对哮喘病人益处多多。
不过,如果泳池内氯气含量过高,反而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因此,游泳前最好先了解泳池中氯气的含量,并尽量选择通风较好的室外泳池。
游泳帮身体赚足 5 个好处
游泳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它对健康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 增加肺活量:游泳时呼吸频率要和动作有节奏地配合,这就迫使每次呼吸都要吸得更深一些,从而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和胸廓的活动能力。
- 有利于减肥:水的传热性约为同温度空气的 28 倍,所以在水中热量散失比在陆地上快得多。这必然会大大促进体内代谢过程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长期坚持游泳,能够减轻体重。此外,在同等时间的运动中,游泳消耗的热量相对也是较高的。
- 合理锻炼四肢:游泳时,人平卧在水面上,依靠四肢的力量推动人体前进,这样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使体形更加匀称,肌肉更加结实。
- 增强抵抗力:游泳时由于冷水的刺激,能使人对气温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人体免疫调节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经常游泳的中老年人,大多很少感冒。
你适合游泳吗?
游泳对心肺功能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还有助于保持体型。但它并非对所有人都适宜,盲目进行游泳运动反而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以下是几类不适宜游泳的人群:
- 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游泳对心脏负荷要求较高,耗氧量较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肌收缩不力、心脏供血困难,在游泳过程中容易昏厥,如果救援不及时,很可能发生意外。而高血压病人血管弹性不足,被低于体温的泳池水一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就会出现头晕、目眩、气喘等症状,甚至可能引起心绞疼、心肌梗死,或者引发脑血管疾病。
- 传染性疾病患者不宜:患有肝炎、传染性皮肤病、结膜炎、沙眼、足癣、肺气肿、肠道传染等疾病的患者,在治愈前不适合游泳。否则,不但会加重自己的病情,还可能污染游泳池水,将疾病传染给他人。皮肤有破损的人最好也不要游泳,以防感染。
- 耳部患有疾病者不宜:耳聋者不适合游泳,因为他们中耳内调节平衡的器官会受到损伤,从而削弱身体平衡力,游泳时容易失衡溺水。鼓膜穿孔者如果游泳,水会经鼓膜的穿孔部位进入中耳腔,引发急性中耳炎。
- 妇科病患者不宜:患有妇科病时,女性自身生理状态通常很差,免疫力低下。此时如果游泳,泳池中的细菌可能进入阴道,加重原有疾病,甚至导致其他疾病发生。
- 空腹、饱腹和酒后人群不宜: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还可能因消耗过大导致血糖过低,从而产生头晕乏力等意外情况,严重者甚至可能溺水。饱腹游泳同样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发胃痉挛、呕吐、腹痛等症状。酒后,人体中枢神经麻痹,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此时游泳会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等症状。此外,酒后血管扩张,体温迅速流失,能量消耗加快,也容易溺水。
游泳虽好,但在投身泳池之前,一定要先评估自身身体状况,确保自己适合这项运动,这样才能尽情享受游泳带来的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