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都曾在某些时刻被焦虑、沮丧、悲观乃至抑郁的情绪所笼罩。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浓重的阴霾,遮蔽了我们心灵的天空,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何我们会陷入这样的情绪泥沼?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 ABC 理论,或许能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其中的奥秘。
情绪 ABC 理论认为,事件(A,Activating event)并不是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C,Consequence)的直接原因,我们对事件的信念(B,Belief)才是情绪产生的根源。这意味着,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当我们内心的信念或想法不同时,所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截然不同。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理论,让我们以 “和老板打招呼,老板没理我” 这一常见场景为例。在这个情境中,事件 A 是明确的:我和老板打招呼,老板却没有回应我。然而,不同的信念 B 会导向全然不同的情绪结果 C。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信念 B:老板对我不满意。基于这种想法,他们的情绪 C 往往是难过。在他们的认知里,老板的不理睬是对自己工作表现或个人态度的一种负面反馈,进而陷入自我怀疑和不安之中。
而另一些人则持有不同的信念 B:老板肯定没看见。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们的内心毫无波澜,情绪 C 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他们将老板的无回应归因于偶然因素,而非自身的问题,所以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一情况。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事件本身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情绪,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信念。那么,为何有些人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呢?这往往与他们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密切相关。非理性信念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 绝对化的要求:这类信念以个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将 “希望”“想要” 等主观意愿绝对化为 “应该”“必须”“一定要”。例如,“我必须成功”,在这种信念下,一旦遭遇失败,个体就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将成功视为必然,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挫折。又如 “别人一定要对我好”,当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便会感到失望、愤怒,陷入情绪的低谷。然而,客观世界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会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发展,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与现实的冲突,是产生情绪困扰的重要根源。
-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模式。它常常把 “有时”“某些” 等局部情况过分延展为 “总是”“所有” 的普遍情况。在对自我的评价上,有些人可能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败经历,就得出自己 “一无是处” 的结论。比如,一位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便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永远无法取得好成绩,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对他人的评价中,这种思维也同样常见。例如,仅仅因为他人一次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就认定 “他就是不喜欢我”,进而对他人产生偏见和敌意。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忽略了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 糟糕至极: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一旦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就会将其视为极其可怕和糟糕的灾难,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比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在这种观念下,考大学的失利被无限放大,个体只看到了眼前的挫折,而忽视了人生还有众多其他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再如 “我没晋升成功,我不会有好前途了”,晋升失败被看作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事件,导致个体陷入极度的焦虑和绝望之中。但实际上,任何事情都存在更坏的可能性,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糟糕至极,这种过度悲观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个体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以下为 10 条常见的非理性信念,你可以进行自检。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哪些非理性信念,你就可以在下一次焦虑抑郁的时候,去提醒自己,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 我不管做什么,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美。
- 我应该在各方面都必须能力十足,完美无缺。
- 有些人很坏、邪恶、卑鄙,应该受到严厉的制裁和惩罚。
- 当某件事情不能按照我的愿望发生时,一定是可怕的灾祸。
- 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个人无法加以控制。
- 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必须要常记挂在心里。
- 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总比面对问题要容易。
- 过去的经验与事件,是现在行为的决定者,过去的影响一定是无法磨蚀的。
- 每个问题一定有一个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必须找到,否则将会有大灾难。
- 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了解了非理性信念及其特点后,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摆脱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束缚,重新拥抱积极、健康的情绪呢?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及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陷入了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的陷阱。同时,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取代非理性信念,以更加包容、灵活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此,我们才能逐渐驱散心头的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进我们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