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6 岁女童双眼失明,“哄娃神器” 变 “毁眼恶魔”

前几日,一则令人痛心疾首的新闻如巨石般砸入大众视野,让每一个听闻者都揪心不已。一个年仅 6 岁的小姑娘,本应拥有澄澈明亮的双眸,去探索五彩斑斓的世界,却因长期沉溺于手机和平板的屏幕光影,遭受了视网膜静脉堵塞的重创,最终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双目失明。这一残酷现实,宛如一记重锤,敲打着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心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我们为求一时清净,随手将电子设备塞给孩子时,究竟是在给予他们片刻欢愉,还是在不经意间,将他们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

或许有人心存侥幸,认为这不过是极为罕见的个例,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面冷峻的镜子,映照出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普遍、更触目惊心。如今,漫步在商场、餐厅,或是置身于地铁车厢,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小小的身影,双手捧着手机,目光紧紧黏在屏幕之上,眼神呆滞,仿若被施了定身咒,整个世界在那一刻,似乎只剩下屏幕里跳动的卡通形象。而一旁的大人,有的自顾自地刷着短视频,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有的与朋友谈天说地,对孩子紧盯屏幕的行为视而不见,丝毫未察觉孩子的眼睛或许早已酸涩难耐、布满血丝。

据权威数据显示,当下孩子初次接触电子屏的平均年龄已急剧降至 2.3 岁。这意味着,许多孩子刚刚蹒跚学步,那稚嫩的小手便已开始在屏幕上笨拙地滑动,电子设备过早地介入了他们的成长旅程。医学专家曾严肃指出,孩子的眼睛宛如娇嫩的花朵,极为脆弱。当他们连续盯屏约 20 分钟,眼睛表面用以保持湿润的泪膜便会破裂,随之而来的是眼睛干涩、发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倘若长期如此,近视便会如幽灵般早早缠上孩子,更为严重的是,视神经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损伤,那将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噩梦。

教育部早已三令五申,反复提醒广大家长:0 – 3 岁的孩子,应坚决杜绝接触电子屏幕。这本应是守护孩子眼睛健康的一道坚实防线,然而,在现实中,却有不少家长将此忠告当作耳旁风,置若罔闻。甚至有人盲目跟风,心存 “大家都这样,没啥大不了” 的错误想法,殊不知,那短暂半小时的清净,极有可能成为孩子光明未来的 “终结者”,换来的是孩子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黑暗。

面对孩子对电子设备的痴迷,不少家长满心无奈,纷纷诉苦:“孩子一回到家,就如同被手机黏住了一般,死活不肯放手,作业也抛诸脑后,怎么管教都没用。” 还有家长叹息:“只要不让玩,孩子立马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实在拿他们没办法。” 其实,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事物处于稀缺状态,并受到严格限制时,人们对它的欲望反而会愈发膨胀。在孩子眼中,被家长严防死守的手机和平板,就如同神秘的宝藏,越是禁止,他们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想方设法也要一探究竟。而且,当家庭环境中缺乏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孩子的大脑便会不自觉地将 “快乐” 与 “电子设备” 紧密相连,一旦失去电子设备的陪伴,他们就会陷入无聊、空虚,甚至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

那么,面对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家长究竟该如何科学引导,帮助孩子摆脱 “屏幕陷阱” 呢?这里有两个经过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验证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家长们不妨一试。

其一,让快乐之源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屏幕。孩子钟情于玩手机,归根结底是大脑对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有着本能的追求。既然如此,家长不妨另辟蹊径,通过其他方式激发孩子大脑中的愉悦信号。比如,制定一个 “1 + 1 规则”:先鼓励孩子进行 1 小时充满活力的户外活动,像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投篮、骑着平衡车感受风的速度、在绿茵场上欢快地踢足球等,让孩子的身体充分动起来,释放能量。活动结束后,再允许孩子玩 30 分钟手机。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 “高反馈” 的活动,例如一起搭建乐高积木,当一座精美的建筑在手中逐渐成型,孩子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或是共同完成一幅复杂的拼图,每成功拼接一块,喜悦便增添一分。尤为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积极参与其中。当家长陪伴孩子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与孩子一同沉浸在搭建、拼图的乐趣中时,孩子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活动的魅力,将其视为真正有趣的事,而不是被迫放下手机后的无奈之举。就有家长亲身体验,将孩子的手机时间替换为全家一起去公园玩飞盘,孩子在户外尽情奔跑,玩得满头大汗,回到家后疲惫不堪,倒头便睡,早已将手机抛到了九霄云外。

其二,赋予孩子自主决定权,让他们参与规则的制定。孩子天生对掌控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如果所有关于电子设备使用的规则都由家长单方面强制制定,孩子内心往往会滋生反抗情绪,难以真正遵守。相反,当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他们会更有责任感,也更愿意主动遵守。家长可以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共同商讨制定一份 “家庭电子设备公约”,明确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以及具体的使用时间段。同时,在使用时间的安排上,不妨给孩子提供两个合理的选项,如 “先高质量完成作业后,可尽情玩 1 小时手机”,或者 “分两次,每次玩 30 分钟手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另外,准备一个可视化的计时工具也十分必要,沙漏计时器那缓缓流动的细沙,或是手机上的倒计时应用,都能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时间的流逝,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如此一来,孩子会从心底认为这些规则是自己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而不是被父母强行逼迫接受的,自然也就更愿意自觉遵守。

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家长还需警惕一些常见的错误行为,避免踏入误区。有些家长自身天天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刷得不亦乐乎,却义正言辞地要求孩子远离手机,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心生不满与抵触,难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每天在手机上看什么内容漠不关心,不管是有助于学习成长的知识类节目,还是毫无营养的无脑娱乐视频,都一概放任自流,这无疑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忽视。更有甚者,允许孩子随时随地玩手机,吃饭时、走路时都机不离手,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使用习惯,想要纠正则难上加难。另外,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没收孩子所有的电子设备,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对手机产生更疯狂的报复性渴望。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要求孩子完全与电子设备绝缘,既不现实,也并非明智之举。真正关键的是,家长要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教会孩子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电子设备。毕竟,孩子的眼睛,是用来探索广袤世界的窗口,他们的童年,应是在温暖的阳光下肆意奔跑,与小伙伴们嬉笑玩闹,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应被电子屏幕散发的蓝光所笼罩,陷入孤独与沉迷。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着守护孩子光明未来的重任,不是要成为严防死守的看门人,而是要化作指引方向的引路人,陪伴孩子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明亮的精彩人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