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冷冻 2 年的西兰花山姆也在卖” 这一话题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登上热搜,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各抒己见。一部分网友较为豁达,表示商品既然明确标注了相关信息,消费者完全可以依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购买,“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也有不少网友对此持质疑态度,有人提出:“明明市场上有新鲜的西兰花可供选择,为什么要去购买冷冻了两年的呢?” 更有一些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冷冻如此长时间的西兰花给孩子食用,是否会对孩子的健康和营养摄入造成不良影响。
带着网友们的诸多疑问,@密度财经向山姆的一家线下门店致电咨询。该门店工作人员详细解释道,冷冻蔬菜运用的是速冻技术来实现锁鲜,并非缓慢冷冻,而是在蔬菜采摘后迅速将温度下降至 – 18℃进行保鲜处理,这和脱水蔬菜的保鲜原理如出一辙,能够保证蔬菜的营养不会流失,且不会发生变质。工作人员进一步强调,只要孩子对西兰花并不过敏,便可以放心食用,这款西兰花 24 个月的保质期以及产品品质都是经过严谨科学验证的,不存在任何问题,消费者大可安心购买和食用。
然而,即便有了门店工作人员的专业解释,不少人心中仍存有疑惑:冷冻 2 年的西兰花真的还有营养吗?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给出了明确回应:“这类长保质期预制菜的加工技术其实已经相当成熟。” 他还特别举例说明,这类预制菜如同八宝粥一般,无需添加防腐剂,依靠成熟的工艺就能保证较长的保质期。
不过,在口味和营养层面,冷冻蔬菜在加工、储存和运输的整个过程中,确实可能会致使部分营养成分有所流失。朱丹蓬分析称:“中央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材营养流失的程度。就拿维生素来说,假设原本我们摄入 500 克的新鲜食材便能达到国家膳食标准,但如果是冷冻两年的食材,可能就需要摄入 800 克才能满足相同的营养需求。”
北京营养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也从专业角度发表了看法:“冷藏状态下,果蔬的营养损失一般比室温时小,但损失依旧存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果蔬还是现买现吃最为理想。但要是真的需要长时间囤果蔬,商业速冻果蔬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进一步阐释,“一般情况下,果蔬放在冰箱冷藏,其营养损失速度会比放在室温下慢,不过仍然会有营养损失。而商业速冻果蔬在冷冻之前通常会有漂烫这一步骤,这能使酶失活,进而延缓营养损失。尽管漂烫这一操作本身会造成大约 20% 的水溶性维生素损失,但处理后紧接着进行低温速冻,就能极大程度地延缓后续维生素的损失,储存数月至一年,其营养损失未必会比冷藏一周的多。”
“在中国人传统的饮食观念里,普遍认为新鲜的食材才是最好的,觉得冷冻的就是隔夜菜,不新鲜。但实际上,这种传统观念并非一定科学,这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朱丹蓬提到,此前西贝引发争议,除了 “预制菜” 本身的因素外,还有将预制菜当作新鲜食材以较高价格售卖,且未告知消费者菜品为预制菜等原因。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进一步指出,由于公众对于预制菜的关注点众多,“贵、难吃、冷冻、保质期长、添加剂、知情权” 等一系列话题相互交织,使得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变得极为混乱,难以进行理性探讨。
值得庆幸的是,9 月 13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顺利通过专家审查,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等各个方面作出统一且明确的规定,首次明确 “不添加防腐剂” 等强制性指标,并将餐饮门店预制菜的使用情况纳入强制信息披露的范畴,这一举措有望终结长期以来预制菜在定义上的混乱局面以及监管方面的空白。
但对于预制菜国标制定这一举措,业内也存在不同观点。钟凯表示,预制菜的定义很难达成广泛共识,中餐的加工环节极为复杂,从原料到成品的预加工节点模糊不清,况且现有的原料、品类标准实际上已能够覆盖安全监管方面的需求,所以单独制定国标或许并非必要之举。
朱丹蓬也补充说明了当前标准制定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同蔬菜的分子结构各不相同,想要制定同一个标准难度极大。而针对几百种蔬菜制定出几百个标准,从现实操作角度来看,并不具备可行性。” 他进一步解释道:“目前国家制定的标准,主要是确保了食品安全。但在风味、口感等方面,确实尚未有特别明确的要求。”
“科普才是预制菜行业摆脱困境的终极解决之道。缺乏专业知识支撑的所谓知情权,很可能会沦为被收取智商税的工具。” 不过,钟凯也坦言,“公众对于食品信息透明化的需求是真实且合理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实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此次山姆门店售卖冷冻 2 年西兰花事件,无疑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最大程度减少食材营养成分的流失,同时在产品信息标注方面做到更加清晰、透明,以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工作刻不容缓,只有让消费者深入了解预制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才能逐渐改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固有偏见,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而随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后续的完善和实施,预制菜行业或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