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总有一些食材明明营养丰富、对身体有益,却因各种不实传言被贴上 “不健康”“有害” 的标签,让许多人对它们避之不及。其实,很多关于这些食材的负面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只要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和量,它们完全能成为我们健康饮食中的好帮手。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 6 种长期被冤枉的健康食材,看看你是不是也一直误解了它们。

一、肥肉
“吃肥肉会胖,还会导致高血脂、堵血管”,这是很多人对肥肉的固有认知,也正因如此,肥肉成了不少家庭餐桌上的 “禁忌品”。尤其是追求健康和减肥的人群,更是对肥肉敬而远之,觉得一口都不能碰。
但实际上,肥肉并非毫无益处,它也是身体所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营养成分来看,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而脂肪是人体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为身体提供能量是它的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天气里,适量吃些肥肉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还能为体力消耗较大的人补充能量。而且,肥肉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 A、维生素 D 等脂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需要借助脂肪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比如维生素 A 对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皮肤健康很重要,维生素 D 则能促进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另外,肥肉中的脂肪也并非全是 “坏脂肪”,它含有一定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适量摄入对身体有益。很多人觉得吃肥肉会导致高血脂,其实影响血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总热量摄入、遗传、运动习惯等,不能单纯把责任归咎于肥肉。关键在于 “适量”,如果过量食用,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确实可能增加体重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如果控制好量,比如每周吃 1-2 次,每次一小块,搭配大量的蔬菜,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避免健康风险。像用少量肥肉炒青菜,能让青菜更加鲜香可口,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二、槟榔(此处特指正规加工、非成瘾性食用的槟榔,且需强调适量和口腔健康注意事项)
一提到槟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 “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癌”,甚至把槟榔直接等同于 “致癌物质”,对其全盘否定。不可否认,长期、大量咀嚼未经正规加工的槟榔,或者有嚼槟榔成瘾的习惯,确实会增加口腔黏膜病变甚至口腔癌的风险,这也是有科学研究和临床案例支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槟榔都绝对不能碰,正规加工、适量食用的槟榔,其实也有其一定的价值。
从传统用途来看,槟榔在一些地区的传统饮食和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中医理论中,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虫积腹痛、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水肿脚气、疟疾等病症。当然,中医使用槟榔多是作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使用,并非日常随意大量咀嚼。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槟榔中含有一些有益的成分,比如槟榔碱、槟榔次碱、鞣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槟榔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一定的兴奋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的作用,在疲劳时适量咀嚼,能暂时缓解疲劳感。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经过安全处理的槟榔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加工粗糙的槟榔。同时,必须严格控制食用量和食用频率,不能养成咀嚼槟榔的习惯,每次食用后要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槟榔中的成分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对于有口腔疾病、牙周炎等问题的人群,以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最好避免食用槟榔。
三、腌制品
“腌制品含盐量高,吃了会致癌,还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这是很多人对腌制品的普遍看法,也让腌制品成了健康饮食中的 “黑名单” 成员。像咸菜、腊肉、咸鱼、泡菜等常见的腌制品,都因为这样的传言,让不少人即使喜欢它们的味道,也不敢多吃。
不可否认,部分腌制品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会加入较多的盐,长期过量食用高盐腌制品,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还可能因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尤其是腌制时间不当的腌制品),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腌制品都不健康,只要选择正规产品、控制食用量、合理搭配,腌制品也能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首先,正规厂家生产的腌制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严格控制盐的用量和腌制时间,对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可靠。而家庭自制腌制品时,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控制盐的用量,让腌制品的腌制时间要么在 24 小时以内,要么在 20 天以上(因为在腌制初期和后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而在腌制 7-15 天左右,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高峰),也能降低亚硝酸盐的风险。
其次,腌制品也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风味。比如咸菜在腌制过程中,蔬菜中的部分维生素可能会流失,但仍然保留了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且经过腌制后,蔬菜的风味更加独特,能增进食欲,尤其在食欲不振的季节或时期,适量吃一点腌制品,能改善胃口。腊肉、咸鱼等腌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会使肉中的水分减少,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得到浓缩,而且具有独特的烟熏或咸香风味,能为身体补充能量和蛋白质。
关键在于 “适量食用” 和 “合理搭配”。比如每天吃腌制品的量要少,不能作为主食或主要菜肴,搭配大量的新鲜蔬菜、水果,因为新鲜蔬果中的维生素 C 等成分能帮助阻断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的亚硝胺。同时,要注意控制全天总的盐摄入量,如果吃了腌制品,其他菜肴就要适当减少盐的用量。像早餐时搭配一小碟咸菜,或者偶尔吃一块腊肉,都是可以的,只要不长期、大量食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威胁。
四、巧克力
提到巧克力,很多人会觉得它是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 的代表,吃了容易长胖,还会导致蛀牙,对健康不利,尤其是正在减肥的人群,更是把巧克力视为 “洪水猛兽”。
但实际上,巧克力也分种类,并非所有巧克力都不健康。我们平时说的对健康不利的巧克力,多是指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这类巧克力中添加了大量的糖、奶油、植物油等成分,确实含有较高的热量和糖分,长期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还可能增加蛀牙的风险。而黑巧克力则不同,尤其是可可含量在 70% 以上的黑巧克力,其实对身体有不少益处。
黑巧克力中富含可可固形物,而可可固形物中含有丰富的可可多酚、类黄酮化合物、可可脂等有益成分。其中,可可多酚和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还能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弹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可脂中含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如油酸,这种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和橄榄油中的油酸类似。此外,黑巧克力中还含有少量的咖啡因和可可碱,具有一定的兴奋神经、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作用,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愉悦激素,有助于改善情绪。
当然,吃黑巧克力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选择可可含量高的产品,建议选择可可含量在 70% 以上,甚至 85% 以上的黑巧克力,可可含量越高,糖和脂肪的含量相对越低,有益成分的含量越高。其次,要控制食用量,虽然黑巧克力有益健康,但它仍然属于高热量食物,过量食用还是会导致热量超标,增加体重。一般建议每天吃黑巧克力的量控制在 10-20 克左右,大约 2-3 小块即可。另外,要注意选择纯黑巧克力,避免购买添加了大量糖分、香精、色素等添加剂的黑巧克力产品。对于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以及对巧克力过敏的人群,在食用黑巧克力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五、方便面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没营养,吃了对身体不好”,这是很多人对方便面的评价。确实,方便面因为方便快捷,深受上班族、学生党等人群的喜爱,但也因为其面饼多为油炸,调料包中盐和添加剂较多,被贴上了 “垃圾食品” 的标签,让很多人觉得偶尔应急吃一次可以,长期吃绝对不行。
但实际上,方便面并非完全没有营养,而且通过合理的搭配和选择,也能让方便面变得相对健康。首先,方便面的面饼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能量,这对于需要快速补充能量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而且,现在市面上也有非油炸的方便面,比如烘干型方便面,这类方便面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热量也比油炸方便面少,更加健康一些,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这类产品。
其次,方便面的调料包虽然存在盐含量高、添加剂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在食用时加以控制,就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在放调料包时,只放一半的粉包和酱包,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盐和油脂的摄入量。对于蔬菜包,虽然脱水蔬菜的营养成分相对新鲜蔬菜有所流失,但仍然含有少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可以全部加入。
最重要的是,吃方便面时要注意搭配。可以在方便面中加入一些新鲜的蔬菜,比如青菜、番茄、黄瓜、蘑菇等,这些蔬菜能为身体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增加营养的丰富性。还可以加入一个鸡蛋、几片瘦肉、一些豆制品(如豆腐、豆皮)等,补充优质蛋白质。这样一来,方便面就从单一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变成了营养相对均衡的一餐。另外,在煮方便面时,尽量不要喝过多的面汤,因为面汤中溶解了大量的盐分和油脂,过量饮用会增加身体负担。
当然,方便面确实不能作为日常主食长期、单一地食用,因为它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作为偶尔应急或解馋的食物,只要选择合适的产品、控制调料用量、合理搭配食材,就不必过于担心它对健康的影响。
六、蔗糖
“蔗糖就是糖,吃多了会导致肥胖、糖尿病、蛀牙,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很多人对蔗糖的看法,也让蔗糖成了健康饮食中的 “反派角色”,很多人在日常饮食中会尽量避免摄入蔗糖,甚至选择完全不含蔗糖的食品。
不可否认,长期过量摄入蔗糖,确实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蔗糖含有较高的热量,过量食用会导致热量在体内堆积,从而引起体重增加,甚至肥胖;过多的蔗糖摄入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长期如此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进而诱发 2 型糖尿病;蔗糖也是口腔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细菌分解蔗糖后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蛀牙。
但这并不意味着蔗糖就完全不能吃,蔗糖作为一种天然的糖类,也是身体所需能量的来源之一,适量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体力消耗较大的人来说,适量补充蔗糖能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缓解疲劳。而且,蔗糖能增加食物的风味,提高食物的口感,让人更容易接受一些食物,比如在制作糕点、饮品时适量添加蔗糖,能提升食物的美味度。
关键在于 “控制摄入量” 和 “合理选择摄入方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而蔗糖就属于添加糖的一种。所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控制蔗糖的用量,比如在喝咖啡、喝茶时少放或不放糖,少吃含糖量高的糕点、糖果、饮料等。同时,要学会从天然食物中获取糖分,比如水果中含有果糖、葡萄糖等天然糖类,同时还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水果能为身体补充糖分和营养,比直接摄入蔗糖更加健康。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龋齿患者等,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蔗糖的摄入量,甚至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避免摄入蔗糖。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只要不过量,适量食用蔗糖是没有问题的,不必对其谈之色变。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食材都像上述这些食材一样,因为不实传言或片面的认知而被误解。判断一种食材是否健康,不能只听传言,还要结合科学依据,了解其营养成分和食用方法。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饮食均衡,合理搭配各种食材,控制好每种食材的食用量,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证身体健康,避免因误解而错过那些原本对身体有益的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