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寂静中,一阵钻心的瘙痒突然袭来,你忍不住抓挠,直到皮肤破损渗液才稍作停歇,却又在数分钟后再次被痒意唤醒 —— 这不是偶然的皮肤不适,而是我国 7000 万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日常。这种不直接危及生命的疾病,却以慢性复发的特性、剧烈瘙痒的折磨,成为非致命性皮肤病中的 “负担之王”,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困境中艰难前行。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常被通俗称为特应性湿疹,是一种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核心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并非简单的 “皮肤过敏”,而是涉及皮肤屏障受损、免疫系统失调、皮肤微生物组失衡和炎症反应的复杂疾病,其中皮肤屏障如同 “漏水的墙” 般受损,是发病的核心环节。从婴儿到老人,它可侵袭任何年龄段,且在不同人生阶段呈现出迥异的面貌。
婴儿期的患儿多在面颊、头皮出现红斑与水疱,哭闹不止成为常态;儿童期的皮疹逐渐转移到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反复抓挠留下的色素沉着影响着孩子的自信心;青少年与成人则常受头面部、手部的慢性皮损困扰,粗糙肥厚的皮肤如同 “老树皮”,让社交场合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除了典型皮疹,皮肤干燥、眶下皱褶、掌纹增多、“鸡皮肤” 等特征,也在默默诉说着疾病的存在。
这种疾病的残忍之处,在于它对生活质量的全方位侵蚀。剧烈瘙痒如同 “隐形的鞭子”,70% 的患者曾因瘙痒彻夜难眠,长期睡眠障碍进而引发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认知功能下降。国际研究显示,重度患者每周因病情损失的工作时间高达 19 小时,相当于近半个工作日的损耗。更令人揪心的是心理层面的打击:30% 以上的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部分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意念,而儿童患者的家长也常因长期照护压力陷入情绪危机。
特应性皮炎的发作如同 “不定时炸弹”,而生活中潜藏的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引爆开关。皮肤干燥是最常见的诱因,在秋冬季节尤为明显;炎热夏季的汗液刺激、干燥冬季的气候侵袭,都会让症状雪上加霜。粗糙的羊毛衣物、含香料的洗涤剂、尘螨与花粉等过敏原,甚至考试压力、家庭矛盾等情绪波动,都可能触发炎症反应。对儿童而言,二手烟暴露更是明确的加重因素,需要家长格外警惕。
遗传与环境的交织则是疾病的源头。若父母一方患有特应性疾病,子女患病风险显著升高;而空气污染、工业化发展、西式饮食模式等环境因素,进一步推高了患病率。更需注意的是 “特应性进程” 风险 —— 约 10.5% 的患儿会从婴儿期湿疹起步,后续可能出现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连锁反应,形成贯穿成长的健康挑战。
尽管无法彻底 “根治”,但特应性皮炎绝非 “不治之症”。现代医学早已建立起个体化的阶梯式治疗体系,从基础护理到靶向药物,为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提供解决方案。基础治疗是所有患者的 “必修课”:温水短时间沐浴(5-10 分钟)后 3-5 分钟内涂抹保湿剂,是修复皮肤屏障的黄金法则。保湿产品的选择有讲究,秋冬宜选膏状或霜状制剂,春夏可选用乳液,含神经酰胺、胆固醇等成分的产品能更好地锁水修复,每日用量需达到 “一个食指指节” 的标准才能见效。
在药物治疗方面,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急性发作期的一线选择,却常因 “激素恐惧” 被患者拒绝。事实上,医生会根据年龄、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规范使用不仅安全,还能快速打断 “瘙痒 – 搔抓 – 发疹” 的恶性循环。对于中重度患者,如今已有了更多选择:高选择性 JAK 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能精准抑制炎症因子,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 100% 皮疹消退,且这些创新药物大多已进入医保,大幅降低了经济负担。
治疗中的误区往往比疾病本身更棘手。不少患者盲目忌口海鲜、牛羊肉,却忽视了真正的诱因;有人过度依赖药物,却连基础的保湿都做不到;还有人自行加大激素用量或突然停药,反而导致病情反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皮肤科医院成立的特应性皮炎诊疗中心,通过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管理,正帮助患者规避这些陷阱,部分患者还能参与免费临床试验,获得最新治疗方案。
2025 年世界特应性皮炎日的主题 “Our Skin, Our Journey”,道出了患者群体的心声。这种疾病的治疗是一场 “长期战役”,既需要患者掌握科学护理知识,坚持规范治疗,也需要社会消除偏见 —— 那些看似 “不雅” 的抓挠动作,那些皮肤上的色素沉着,都不是患者的 “疏忽”,而是疾病的印记。
如今,我国的特应性皮炎诊疗水平已跻身全球先进行列,创新药物实现全球同步上市,25 位皮肤科专家联合发起的 “无痒愈肤” 倡议,更凝聚起医患携手的力量。对于患者而言,与其在恐惧中隐瞒病情,不如主动学习疾病知识,找到专业医生制定方案;对于公众而言,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支持。
特应性皮炎或许会伴随一生,但它无法定义人生。在科学的护航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正走出瘙痒的阴霾,重拾安稳睡眠与自信笑容。这场 7000 万人的 “无痒” 之战,我们终将以科学为矛,以坚持为盾,赢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