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补寻源:中医为何独宠 “粥” 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四季变化调养身心,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智慧。每至金秋时节,民间 “秋冬进补,来年打虎” 的俗语便会在街头巷尾流传,提醒人们抓住这一养护身体的关键时期。当自然界褪去夏日的燥热,步入 “秋收” 的收敛阶段,人体气血也随之调整节律。此时,一碗温热的粥品,成为中医眼中秋季进补的 “黄金选择”。为何粥能在众多养生食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秋季调理的 “宠儿”?带着这一疑问,记者专访了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张勤生,一同探寻秋补与粥食的深厚渊源,解锁适合不同人群的秋季养生粥方及实用调养建议。

金秋进补: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这并非简单的‘补养’,而是强调在秋冬季节,要注重滋养人体阴液,为来年的‘冬藏’打下坚实基础。” 张勤生主任开篇便点明秋季养生的核心原则。夏秋交替之际,气候由湿热转为干燥,人体消化系统经过夏季冷饮、生冷食物的 “考验”,功能相对脆弱;进入秋季后,干燥的空气又会不断耗伤肺脏津液,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涩、咳嗽少痰等 “秋燥” 症状。若此时盲目 “贴秋膘”,大量摄入肥甘厚味的食物,不仅难以被虚弱的脾胃消化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引发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张勤生主任进一步解释,秋季进补的关键在于 “润” 与 “和”—— 既要滋润肺燥、补充津液,又要调和脾胃、促进消化。而粥食恰好完美契合这两大需求。“相较于米饭、面条等主食,粥品经过长时间熬煮,淀粉充分糊化,质地软烂,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给脾胃造成额外负担。同时,粥品含水量高,能快速为身体补充水分,缓解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问题。” 此外,粥的 “包容性” 极强,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养生需求,灵活搭配谷物、蔬菜、肉类、药食同源食材等,实现 “一碗粥补全身” 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推崇粥食的重要原因。

粥食受宠:中医视角下的养生优势

为何中医在秋季养生中对粥食 “情有独钟”?张勤生主任从中医理论和实际功效两方面,总结出粥食的四大核心优势。

优势一:健脾益胃,呵护消化 “主力军”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秋季脾胃功能较弱,若脾胃运化失常,即便摄入再多营养,也无法被身体利用。粥品经过熬煮后,性质温和,不刺激胃肠道黏膜,能在胃中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干燥气候对胃肠道的损伤。同时,粥食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老人、儿童及术后恢复期人群食用。“比如小米粥,性平味甘,归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的功效,是秋季养胃的基础粥品,常喝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为后续进补做好准备。” 张勤生主任举例道。

优势二:滋阴润燥,缓解 “秋燥” 困扰

秋季 “燥邪当令”,燥易伤肺,而肺主皮毛、司呼吸,肺燥则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粥品含水量高达 70%-80%,且多为温热食用,能直接滋润咽喉、肺部,补充身体流失的津液。此外,若在粥中加入银耳、百合、梨、麦冬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材,润燥效果会更显著。“像银耳,被称为‘平民燕窝’,性平味甘淡,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润肺、养胃生津,与粥同煮后,其胶质融入粥中,不仅口感软糯,还能延缓水分吸收,持续滋润消化道黏膜,有效缓解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问题。” 张勤生主任说。

优势三:灵活搭配,实现 “个性化” 进补

中医养生强调 “辨证施补”,即根据个人体质、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粥食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可以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调整食材搭配,实现 “一人一方” 的个性化进补。“秋季常见的体质类型有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等,不同体质对应的粥方搭配也不同。” 张勤生主任介绍,比如阴虚体质者常表现为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适合在粥中加入滋阴的枸杞、百合、玉竹;湿热体质者易出现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可在粥中加入清热祛湿的薏仁、赤小豆、茯苓;气虚体质者常感到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适合搭配补气的黄芪、山药、红枣;阳虚体质者则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可在粥中加入温阳的桂圆、生姜、核桃。这种 “粥为载体,食材为药” 的方式,既避免了药物的苦涩,又能让营养和药效通过粥品温和地被身体吸收,实现 “食养” 与 “药养” 的完美结合。

优势四:补充能量,兼顾营养与便捷

秋季人体能量消耗虽不如夏季剧烈,但由于气候干燥,身体代谢仍需充足能量支撑。粥品以谷物为主要原料,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缓解秋季常见的 “秋乏” 症状。同时,搭配蔬菜、肉类、坚果等食材后,粥品的营养更加均衡,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的需求。“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准备复杂的养生餐,而粥品制作简单,无论是提前一晚预约电煮锅,还是早上用高压锅快速熬煮,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碗温热的粥,既能当早餐唤醒身体活力,也能当晚餐减轻脾胃负担,兼顾了营养、便捷与养生需求。” 张勤生主任表示。

秋季养生粥方推荐:对症选择,滋补更高效

基于不同体质和秋季常见健康问题,张勤生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推荐了 6 款实用又有效的秋季养生粥方,涵盖润燥、祛湿、补气、养血等多种功效,方便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1. 银耳百合雪梨粥:润燥止咳,呵护肺脏

食材:银耳 15 克(干品)、百合 10 克(干品)、雪梨 1 个、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可选)。

做法:银耳提前用温水泡发,去除根部杂质,撕成小朵;百合泡发洗净;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银耳、百合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 30 分钟,待粥变得浓稠时,加入雪梨块,继续熬煮 10-15 分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银耳清热润肺、养胃生津,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雪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三者与大米同煮,能有效缓解秋季肺燥引起的咳嗽少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适合阴虚体质、经常用嗓人群(如教师、主播)及办公室人群食用。

注意:冰糖用量不宜过多,以免滋生痰湿;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可减少雪梨用量,或加入 1-2 片生姜中和寒性。

2. 薏仁茯苓山药粥:祛湿健脾,改善虚胖

食材:薏仁 30 克、茯苓 15 克(干品)、山药 50 克、大米 50 克、小米 30 克。

做法:薏仁提前用清水浸泡 2 小时(或用无油的锅将薏仁炒至微黄,可降低寒性);茯苓研磨成粉(或切小块);山药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大米、小米淘洗干净。将大米、小米、薏仁、茯苓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 40 分钟,待食材软烂时,加入山药块,继续熬煮 15 分钟,至粥浓稠即可。

功效:薏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山药健脾养胃、补肾益精,三者搭配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改善因湿热体质引起的口苦、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身体虚胖等问题,同时还能增强脾胃功能,适合夏秋之交湿气较重、脾胃虚弱的人群食用。

注意:薏仁性偏寒,孕妇、体质虚寒者(如手脚冰凉、容易腹泻)建议将薏仁炒至微黄后再使用,或减少薏仁用量,增加山药、小米等温和食材的比例。

3. 黄芪山药红枣粥:补气养血,缓解疲劳

食材:黄芪 10 克(干品)、山药 50 克、红枣 5 颗、大米 50 克、小米 50 克、红糖适量(可选)。

做法:黄芪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取药汁备用(黄芪可重复煮 1-2 次,充分提取药效);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红枣去核洗净;大米、小米淘洗干净。将大米、小米、山药、红枣放入锅中,倒入黄芪药汁(若药汁不足,可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 40-50 分钟,至粥浓稠,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是补气的 “佳品”,能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山药健脾养胃,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三者与谷物同煮,能有效补充气血,改善气虚体质引起的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易感冒等症状,适合秋季容易疲劳、免疫力较低的人群食用。

注意:黄芪性偏温,体内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干结)或阴虚火旺(如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者不宜食用;红枣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或不加红糖。

4. 桂圆核桃小米粥:温阳补肾,改善畏寒

食材:桂圆肉 10 克、核桃 15 克、小米 50 克、大米 30 克、枸杞 5 克(干品)、蜂蜜适量(可选)。

做法:核桃去壳取仁,掰成小块;桂圆肉、枸杞洗净;大米、小米淘洗干净。将大米、小米、核桃、桂圆肉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 30 分钟,待粥变得浓稠时,加入枸杞,继续熬煮 5 分钟,关火后稍放凉,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蜂蜜不宜高温冲泡,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功效:桂圆性温味甘,归心、脾经,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核桃性温味甘,归肾、肺、大肠经,能补肾温肺、润肠通便;小米健脾和胃,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这款粥品性质温和,能温补肾阳、养血安神,适合阳虚体质者(常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夜尿增多)及秋季容易失眠多梦、腰膝不适的人群食用。

注意:桂圆性温,体内有实热、容易上火(如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不宜过量食用;核桃油脂含量较高,消化不良、腹泻者需适量食用。

5. 麦冬玉竹瘦肉粥:滋阴养胃,缓解胃热

食材:麦冬 10 克(干品)、玉竹 10 克(干品)、猪瘦肉 50 克、大米 50 克、生姜 1 片、盐少许。

做法:麦冬、玉竹用清水冲洗干净;猪瘦肉洗净,切成细丝,用少许盐、淀粉抓匀腌制 10 分钟;大米淘洗干净;生姜切丝。将大米、麦冬、玉竹、生姜丝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 30 分钟,待粥半熟时,放入腌制好的瘦肉丝,用筷子轻轻搅拌,继续熬煮 15-20 分钟,至瘦肉熟透、粥浓稠,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玉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能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猪瘦肉滋阴润燥、补充蛋白质。这款粥品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适合秋季胃热炽盛(如口干口苦、胃脘灼热、食欲不振)或阴虚胃痛者食用,尤其适合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

注意:麦冬、玉竹性偏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食用;猪瘦肉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里脊肉,避免过于油腻。

6. 南瓜小米粥:健脾养胃,老少皆宜

食材:南瓜 200 克、小米 50 克、大米 30 克、红枣 3 颗(可选)、枸杞 5 克(可选)。

做法:南瓜去皮去籽,洗净后切成小块;红枣去核洗净,枸杞洗净;大米、小米淘洗干净。将大米、小米、南瓜块、红枣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 30-40 分钟,期间不时搅拌,防止糊底,待南瓜软烂、粥浓稠时,加入枸杞,继续熬煮 5 分钟即可。

功效: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健脾暖胃;小米健脾和胃、补益虚损。这款粥品口感香甜软糯,容易消化吸收,几乎适合所有人群食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老人、儿童、术后恢复期人群及秋季食欲不振者。常喝南瓜小米粥,不仅能呵护脾胃,还能补充 β- 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抵抗力。

注意:南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食用量;熬煮时避免加入过多糖分,保持食材本身的香甜味即可。

秋季养生:不止于粥,起居情志需兼顾

“秋季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粥食进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想要达到理想的养生效果,还需结合合理的生活起居和情绪调节。” 张勤生主任强调,中医养生注重 “天人合一”,只有顺应秋季的自然规律,从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多方面综合调理,才能真正实现 “秋收” 的养生目标。

补运动:适度锻炼,顺应 “收敛” 之气

秋季气候凉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但中医认为,秋季运动应遵循 “收敛” 的原则,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耗伤阳气和津液。张勤生主任建议,秋季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登高、骑自行车等轻松悠闲、活动量适宜的运动项目,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60 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登高是秋季特有的运动方式,既能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秋日美景,又能锻炼心肺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但登高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坡度平缓的路线,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冷饮,可喝少量温盐水或淡茶水,补充流失的津液。” 此外,秋季早晚温差较大,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补睡眠:养阴敛阳,缓解 “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秋季人体容易出现 “秋乏” 症状,这是由于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气血运行随之减慢,大脑供氧相对减少所致。张勤生主任表示,缓解 “秋乏” 的关键在于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秋季 “养阴敛阳” 的规律。建议秋季早睡早起,晚上睡觉时间不晚于 23 点,早上起床时间在 6-7 点左右,保证每天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秋季午睡也十分重要,适当的午睡能帮助身体恢复精力,缓解疲劳,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 20-30 分钟为宜,避免睡太久导致头晕、乏力。“午睡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睡在有穿堂风的地方,也不要露天午睡,最好在室内铺上薄毯,盖住腹部,防止昼夜温差大引起腹部着凉,导致腹泻或肠胃不适。” 此外,晚上睡觉时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流通,选择柔软舒适的被褥,提高睡眠质量。

补情绪:疏肝解郁,避免 “悲秋”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脏,肺在志为悲”,秋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即 “悲秋”。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失眠、头痛、胸闷、食欲不振等。因此,秋季调节情绪尤为重要。张勤生主任建议,秋季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调节情绪:一是多接触自然,秋季阳光温和,可多到公园、郊外、山林等地方散步,欣赏秋日的美景,如红叶、菊花、硕果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缓解负面情绪;二是多听轻松愉悦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白噪音等,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舒缓紧张的神经,帮助放松身心;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书法、养花、钓鱼等,转移注意力,丰富精神生活,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四是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心理压力。“睡前可通过泡脚、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体,排除杂念,帮助入睡,同时也能有效调节情绪,让心情保持舒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