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湿气”攻防战”:中医五招教你科学祛湿,告别”湿”态困扰​​​​——从食疗到作息,解锁夏季养生祛湿密码​​


​一、芒种湿气”围城”:一年中最”潮”的时节来了​

“芒种至,湿气盛”,随着气温攀升与雨水增多,我国正式进入夏季湿气最重的15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韦尼指出:”此时湿邪易侵袭人体,引发头身困重、脾胃失调、关节不适等问题。”

​湿气”攻城略地”的身体信号​

  • ​上扰清窍​​:头昏沉如裹湿布,注意力难集中;
  • ​中焦受阻​​: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舌苔厚腻;
  • ​下焦失司​​:大便黏腻冲不净,小便浑浊;
  • ​经络阻滞​​:腰背酸痛、关节肿胀,女性白带增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杜丽妍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久湿人臭’并非虚言,口臭、腋臭、脚臭都可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二、湿气自测:你的身体在”报警”吗?​

​1. 口臭:脾胃积热的警报​

  • ​典型症状​​:晨起口苦、牙龈肿痛、大便黏滞;
  • ​诱因​​:过食辛辣烧烤,湿热蕴结脾胃。

​2. 腋臭:肝胆湿热的信号​

  • ​典型症状​​:腋下汗多味重,伴头晕目眩;
  • ​诱因​​: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湿。

​3. 脚臭:脾虚湿困的标志​

  • ​典型症状​​:足部多汗糜烂,皮肤发白肿胀;
  • ​诱因​​:脾虚运化失常,湿浊下注足部。

“若同时出现2个以上症状,说明湿气已’攻城略地’,需及时干预。”杜丽妍强调。


​三、中医五招科学祛湿:从内到外”围剿”湿邪​

​第一招:食疗祛湿——厨房就是”药房”​

推荐5类祛湿食材:

  1. ​谷物豆类​​:薏米(炒黄更佳)、赤小豆、绿豆;
  2. ​蔬菜瓜果​​:冬瓜(连皮煮汤)、苦瓜、丝瓜;
  3. ​根茎类​​:山药、莲藕、白萝卜;
  4. ​菌菇类​​:茯苓、白扁豆;
  5. ​肉类​​:鸭肉(搭配薏米炖汤)。

​经典祛湿食疗方​​:

  • ​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比例2:2:1),煮沸后文火炖1小时,解暑又祛湿;
  • ​茯苓山药粥​​:茯苓15g+山药50g+粳米100g,健脾祛湿改善腹胀。

​第二招:饮水有道——喝对时间很重要​

  • ​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约7-8杯);
  • ​最佳时段​​:晨起空腹1杯温水,饭前半小时少量饮水;
  • ​特调饮品​​:干荷叶5g+陈皮3g+山楂3片,沸水焖泡代茶饮。

​第三招:子午觉——顺应天时的睡眠法​

  •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必须入睡以养阳气;
  • ​午时(11:00-13:00)​​:小憩20-30分钟,避免饭后立即睡;
  • ​禁忌​​:熬夜耗伤阴液,加重湿气内生。

​第四招:环境除湿——打造”干燥结界”​

  • ​居家除湿​​:空调除湿模式(湿度控制在40%-60%)、放置生石灰包;
  • ​个人护理​​:洗头后必须吹干,避免湿发入睡;
  • ​工作防护​​:久坐人群备除湿盒,避免电脑键盘滋生霉菌。

​第五招:运动祛湿——”缓”字当头​

  • ​最佳时段​​:清晨6-7点或傍晚5-6点;
  • ​推荐运动​​:八段锦(重点”调理脾胃须单举”)、游泳(每周3次);
  • ​禁忌​​:避免夜跑、高强度撸铁导致大汗伤阳。

​四、特殊人群祛湿指南​

​1. 脾虚人群​

  • ​症状​​:食欲差、大便稀溏、舌边齿痕;
  • ​调理重点​​:多吃山药、莲子,避免生冷食物。

​2. 湿热体质​

  • ​症状​​:面部油光、易长痘、口苦尿黄;
  • ​调理重点​​:喝绿豆薏米粥,按揉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

​3. 女性群体​

  • ​症状​​:白带增多、经期困倦;
  • ​调理重点​​:艾灸关元穴(脐下3寸),喝五指毛桃鸡汤。

​五、祛湿误区警示​

  1. ​误区一​​:盲目喝红豆薏米水
    • ​真相​​:生薏米性寒,需炒黄后使用;阴虚体质慎用。
  2. ​误区二​​:过度依赖除湿机
    • ​真相​​:室内湿度建议40%-60%,过低易引发呼吸道不适。
  3. ​误区三​​:出汗越多祛湿越快
    • ​真相​​:大汗耗气伤津,反致湿气更重。

​六、专家提醒:祛湿是一场”持久战”​

韦尼副主任医师强调:”祛湿不能急于求成,需坚持2-3个月才能见效。”建议每周记录舌苔变化(正常应为淡红舌、薄白苔),若出现以下改善即为有效:

  • 大便成形、冲厕顺畅;
  • 晨起精神饱满,无困倦感;
  • 皮肤油腻减少,痘痘消退。

“芒种祛湿正当时,抓住这15天调养,能为整个夏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杜丽妍总结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