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WDC 2025:一场“视觉系”发布会背后的战略转向
北京时间6月10日凌晨,苹果WWDC 2025大会如期而至。这场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开发者盛会,却因AI领域的持续缺席而显得格外尴尬。尽管苹果更新了全产品线操作系统(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等),并首次引入“液态玻璃”(Liquid Glass)设计语言,但AI相关进展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股价下跌20%的阴影:今年以来,苹果因AI战略进展缓慢,成为“美股七巨头”中表现最差的公司。投资者迫切希望看到其在生成式AI领域的突破,但库克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以设计革命和空间计算叙事转移焦点。
OS命名规则大改:iOS 26摒弃了传统的数字递增命名(如iOS 19),转而采用年份后缀(如iOS 26),象征“全新的开始”。这一改动被解读为苹果试图摆脱过去两年的创新停滞,但实际技术升级力度仍存疑。
二、液态玻璃:一场“形式大于功能”的设计豪赌
苹果在iOS 26中推出的“液态玻璃”设计语言,成为本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官方描述称,这是一种“半透明材料,能反射和折射周边环境,为界面注入动态光影与层次感”。
技术实现与硬件绑定:
- A18芯片的算力支撑:iPhone 16搭载的A18系列芯片拥有更强的神经网络引擎,可实时渲染光影动效。
- 交互逻辑变革:界面元素会根据用户操作动态变形(如点击时“玻璃”产生涟漪),但实际体验是否优于传统扁平化设计仍需验证。
争议焦点:
- 用户需求是否匹配:iOS 7的扁平化设计曾解决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交互难题,而如今用户对界面需求已趋于稳定。苹果为何在此时强行引入复杂光影效果?
- 硬件依赖的风险:液态玻璃依赖高性能芯片支持,若用户使用旧设备,可能面临卡顿或功能降级。
深层动机猜测:
- 为Vision Pro铺路:液态玻璃的动态光影与空间计算设备的视觉逻辑高度契合,可能是为未来跨设备体验统一做准备。
- 掩盖AI短板:在生成式AI竞赛落后于谷歌、微软时,苹果通过设计创新维持“科技美学”形象。
三、空间计算:库克的“下一个十年”叙事核心
尽管Vision Pro销量惨淡(第三方统计仅40 – 50万台),苹果仍将其视为未来战略支点。WWDC 2025上,visionOS 26的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方向:
- 空间锚定技术:虚拟小组件可精准记忆物理位置,实现“跨设备空间同步”。
- 三维交互逻辑:液态玻璃作为功能层叠加在APP上,暗示苹果正尝试将2D界面与3D空间融合。
矛盾与挑战:
- 二维与三维的交互冲突:手机与头显的操作范式截然不同,如何统一体验仍是未解难题。
- 生态割裂风险:用户是否愿意为“空间计算”买单?Vision Pro的高昂售价与有限应用场景仍是障碍。
四、iPadOS与macOS:被迫下放功能的“补救式升级”
面对AI领域的沉默,苹果转而通过iPadOS 26和macOS Tahoe的升级安抚用户:
- iPadOS 26“Mac化”:引入窗口控制按钮、顶部菜单栏、文件管理系统重构,甚至支持跨设备同步。
- macOS Tahoe的“智能整合”:快捷指令、Spotlight与Apple Intelligence结合,提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
质疑声不断:
- 技术延迟:多任务处理、类Mac调度等功能在iPad Pro 2020发布时就被承诺,如今才实现,暴露苹果优先级错乱。
- 生态位挤压:iPad功能趋近MacBook Air,可能引发内部产品线竞争。
五、AI战略的“慢性死亡”还是“厚积薄发”?
尽管苹果在WWDC上几乎未提及Apple Intelligence的具体进展,但业内人士分析其可能采取以下策略:
- 技术保守主义:优先打磨底层模型,避免仓促发布“半成品”(如去年WWDC演示的AI功能未完全兑现)。
- 垂直整合优势:将AI融入硬件(如A18芯片的NPU优化)、隐私保护(端侧计算)和生态系统(跨设备协同)。
- 等待对手犯错:谷歌、微软的生成式AI虽领先,但存在幻觉率高、商业化困难等问题,苹果或伺机反超。
风险警示:
- 市场耐心耗尽:若2025年仍无实质性AI突破,苹果可能面临“创新者窘境”。
- 开发者生态流失:AI开发者可能转向更开放的安卓或Web平台。
结语:库克的“平衡术”能走多远?
WWDC 2025揭示了苹果的矛盾心态:
- 短期:用设计创新和空间计算维持股价与用户期待;
- 长期:押注AI的“慢工出细活”,但赌注是行业窗口期不会关闭。
若库克无法在AI领域给出明确时间表,苹果的“液态玻璃”叙事终将沦为掩盖战略迟滞的泡沫。而Vision Pro能否成为下一个iPhone,仍需市场给出残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