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公司集体入局:偶像培训成新风口?
2025年暑期,国内娱乐产业迎来新动向——乐华娱乐与英皇集团联合推出“青少年艺人培训班”暑期班,华策影视则启动“新星计划”,以“文凭+练习生”模式招募学员。两大头部公司不约而同押注偶像培训,释放出行业转型的强烈信号。

乐华与北京市朝阳区燕京实验中学合作,打造艺术特色班,文化课与专业课按6:4分配,学费8000元/年,并邀请胡海泉等明星担任顾问;英皇集团则通过“明星嘉宾表演工作坊”加持,覆盖8-18岁青少年群体。华策则依托影视资源,推出三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承诺“签约+留学”双通道,首场海选即吸引百余名学员。
行业解读:
- 乐观视角:龙头企业试图通过培训业务开辟增量市场,对冲偶像产业波动风险。
- 风险视角: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商业模式,本质是“风险外包”,反映行业对偶像经济的不确定性。
二、乐华的“成本转移”逻辑:稀释王一博依赖症
乐华的偶像培训布局与其核心业务困境密切相关。尽管旗下拥有王一博、程潇等头部艺人,但公司收入过度依赖王一博,风险集中。
策略分析:
- 供给侧扩容:通过中韩两地培养新生代艺人(如《BOYS PLANET》出道的章昊),稀释单一艺人权重。
- 校企合作降本:与中学合办艺术班,将培训成本外部化,同时通过研学集训增加收入。
- 国际化背书:联合海外名校资源,提升培训溢价能力。
隐患:
- 国内偶像市场缺乏舞台支撑,学员出道后变现困难。
- EVERGLOW成员“0工资”争议暴露行业结算模式的不透明性。
三、华策的“曲线救国”:从影视到偶像的跨界赌注
华策以影视制作起家,此次进军偶像培训看似跨界,实则延续其“造星-变现”逻辑。
核心动机:
- 偶像-演员转化:虞书欣通过《青春有你2》爆红后,凭借《苍兰诀》完成事业跃升,验证了“爱豆→演员”的可行性。
- 资源整合优势:依托影视项目储备,为学员提供更多曝光机会,避免单纯依赖选秀综艺。
- 政策避险: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规避“九漏鱼”争议,提升艺人综合素质。
挑战:
- 偶像选秀停播后,新人曝光渠道收窄,华策需自建内容生态支撑学员成长。
- 影视行业低迷导致项目减少,学员“毕业即失业”风险加剧。
四、行业困境:舞台缺失与商业模式悖论
尽管乐华、华策的培训模式各有侧重,但均面临三大共性难题:
- 舞台荒漠化:
- 韩国偶像依托打歌节目、综艺等高频曝光渠道,国内却缺乏常态化舞台。
- 偶像选秀停播后,新人出道即“失业”现象频发。
- 结算模式争议:
- 乐华“偿还培训费用”模式导致艺人收入延迟,EVERGLOW成员案例引发对行业公平性的质疑。
- 华策虽承诺学历保障,但未明确说明学员未出道时的权益。
- 国际竞争压力:
- 韩国SM、JYP等公司通过全球化布局抢占市场,国内培训机构的国际化课程能否吸引海外学员存疑。
五、未来展望:垂直化与产业链整合或成关键
偶像培训能否成为可持续生意,取决于以下方向:
- 细分市场突破:
- 聚焦垂直领域(如虚拟偶像、老年才艺培训),避开红海竞争。
- 与企业合作定制化艺人(如品牌代言人、短视频博主)。
- 产业链闭环构建:
- 乐华需加强自有舞台建设(如线上直播综艺),华策需打通“培训→影视→商务”全链条。
- 探索“培训+IP孵化”模式,如定制影视剧捧红学员。
- 政策与资本博弈:
- 关注教育部对艺术类培训的监管政策,避免资质风险。
- 通过资本运作(如并购海外经纪公司)分散地域风险。
结语
乐华与华策的偶像培训布局,既是行业巨头对市场红利的最后一搏,也是传统造星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在舞台缺失、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唯有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避免“竹篮打水”。对于怀揣明星梦的年轻人而言,选择前需清醒认知:偶像光环背后,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