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拼”时代:品牌商家为何集体涌入拼好饭?

一、行业背景:供给过剩与成本压力

近年来,中国餐饮业经历了一场”门店大跃进”。疫情后,餐饮消费快速复苏,大量品牌通过加盟模式疯狂扩张。数据显示,中国餐饮门店数量已突破900万家,远超美国人均餐厅保有量,供给过剩问题凸显。

然而,门店数量激增并未带来餐品过剩——餐饮业的生产与消费紧密相连,库存压力远小于制造业。但高固定成本(房租、水电、人力)成为悬在商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房租交了,水电耗着,人闲着也是闲着”,成为许多餐饮老板的真实写照。

二、拼好饭的吸引力:薄利多销的餐饮版”拼多多”

拼好饭的崛起,本质上是餐饮业”产能过剩”(门店过剩)与消费降级趋势结合的产物。其核心优势在于:

  1. 固定成本分摊
    • 餐饮业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卖一单赚一单”的生存逻辑。拼好饭通过低价走量,帮助商家消化固定成本,尤其是闲时产能。
    • 与拼多多类似,拼好饭通过聚合需求,让商家以接近成本价销售,但仍有微利(如单均利润3元),比完全闲置更划算。
  2. 时间效率优化
    • 餐饮业的核心成本是时间——翻台率决定生死。拼好饭通过标准化套餐(如10元三荤三素)简化出餐流程,甚至允许提前备餐,提升高峰期效率。
    • 配送端,拼好饭的顺路单减少骑手空驶,间接降低商家隐性成本。
  3. 确定性收益
    • 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商家对平台规则愈发焦虑。拼好饭采用一口价结算,商家无需承担平台佣金抽成或补贴成本,利润可预测。
    • 即使单均利润低,但稳定的订单能覆盖固定成本,避免”亏本赚吆喝”的尴尬。

三、品牌商家的算盘:下沉市场与流量新入口

拼好饭不仅是低价渠道,更是品牌触达新客群的利器:

  • 下沉市场渗透:一线城市外卖竞争白热化,但三四线城市仍有大量未被开发的消费群体。拼好饭的低价策略能快速打开市场,如蜜雪冰城、塔斯汀等品牌借此下沉。
  • 场景补充:拼好饭填补了传统外卖的空白需求,如单人餐、低价套餐等。例如CoCo奶茶通过拼好饭吸引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张亮麻辣烫则解决”选择困难症”用户的痛点。
  • 带动主站流量:部分用户会从拼好饭跳转至品牌主站,形成”低价引流+高价复购”的闭环。

四、未来挑战:低价能否持续?

拼好饭的模式虽短期有效,但长期仍面临考验:

  • 利润天花板:单均利润微薄,依赖规模效应,若订单增速放缓,商家可能退出。
  • 品牌价值稀释:长期低价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需平衡”引流款”与”利润款”。
  • 平台竞争:若其他平台(如抖音外卖)推出类似模式,拼好饭的先发优势或被削弱。

结语

拼好饭的爆发,折射出餐饮业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生存智慧——用低价换流量,以效率换生存。对品牌商家而言,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转型机遇。未来,能否在低价与品牌溢价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拼好饭能否从”流量红利”走向”商业可持续”的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