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流量见顶后的线下突围
当外卖行业的线上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美团与京东不约而同地将战略重心转向线下实体布局。2025年夏,京东宣布启动10亿元”菜品合伙人”计划,剑指三年内建成万家”七鲜小厨”品质餐厅;而美团则通过”浣熊食堂”集中式中央厨房与”卫星店”品牌外卖专区的组合拳,规划打造超万家的线下服务网络。这场看似同步的线下竞赛,实则折射出两大巨头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京东延续其电商基因下的”自营精品”路线,美团则坚守平台生态的”赋能共生”哲学。在食品安全监管趋严、消费者需求升级的行业背景下,两者的战略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可能重塑未来外卖市场的竞争格局。

战略内核差异:自营闭环VS生态共建
(一)京东:”七鲜小厨”的自营实验
京东的线下布局带有鲜明的”重资产自营”印记。尽管以”十亿招募合伙人”为名,其”七鲜小厨”本质上构建了一个高度控制的供应链闭环:由餐饮品牌提供核心菜品配方(如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嘉和一品的粥品工艺),京东则全面接管后续环节——从中央厨房的标准化加工、净菜供应链管理,到24小时后厨直播监控与品质检测。这种模式类似于京东电商早期自建物流的翻版,通过掌控关键节点(此处为菜品研发与厨房运营)来确保服务一致性。
核心优势在于:
- 品质可控性:通过百万保底分成吸引头部餐饮企业贡献招牌菜,结合自有供应链体系,能够实现”千道品质招牌菜”的标准化输出,满足一二线城市中高端客群对餐饮质量的需求。
- 供应链协同:依托京东原有的冷链物流网络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生鲜食材损耗率(行业平均约8%-10%,京东目标压缩至5%以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 品牌溢价空间:以”品质餐厅”定位切入市场,单店坪效预期高于普通外卖档口(测算数据显示,精品外卖店客单价较传统外卖高30%-50%)。
但挑战同样明显:餐饮行业的配方保密性与文化差异性可能导致优质合作伙伴招募难度超预期(首批候选合伙人中传统中餐品牌占比不足40%);万店规模的快速扩张对管理半径提出极高要求(参考海底捞经验,单区域门店密度超过临界值后服务质量易下滑)。
(二)美团:”实体化基建+生态协同”的平台思维
美团选择了一条更为轻量化的路径,其”浣熊食堂”与”卫星店”模式本质是对外卖基础设施的模块化搭建。其中,”浣熊食堂”作为集中式中央厨房,通过租赁或自建场地为中小商户提供标准化厨房空间、供应链支持及运营管理服务(包括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明厨亮灶直播等技术工具);而”卫星店”则是专为品牌商设计的外卖专营门店,帮助传统堂食品牌(如海底捞、外婆家)剥离外卖业务独立运营,降低堂食与外卖场景的资源冲突。
战略支点体现在:
- 网络效应最大化:通过连接超800个头部品牌(含80%以上中式正餐百强企业)与百万级中小商户,形成多品类聚合效应,使消费者能在单笔订单中组合不同品牌餐品(如午餐搭配海底捞小火锅+喜茶果茶),解决跨店配送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
- 数据赋能价值:依托平台积累的海量消费数据(日均订单量超5000万单),反向指导商家优化菜单结构(例如根据区域偏好调整菜品辣度/甜度)、精准预测备货量(将食材浪费率从行业平均15%降至8%以内)。
- 生态护城河构建:坚持不自营开店的原则,既避免与商户直接竞争,又通过流量倾斜(卫星店曝光量较普通店铺高2-3倍)、技术工具免费开放(如食安管理系统)等方式强化平台粘性。
潜在风险在于:轻资产模式对合作商家的自主经营能力依赖度较高(部分中小商户可能因管理不善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多品牌共存下的服务标准统一性挑战(如不同菜系对厨房设备的需求差异)。
落地路径拆解:从试点到规模化扩张
(一)京东的”品质标杆”打法
京东采用”试点验证-区域深耕-全国复制”的三阶段策略。初期聚焦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如北京国贸、上海陆家嘴),选取费大厨、紫燕百味鸡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餐饮品牌作为首批合伙人,重点打造单店盈利模型。例如,在深圳试点的”七鲜小厨·费大厨专区”,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剁椒酱料与新鲜猪肉,门店仅需完成最后烹饪环节,出餐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单店日均订单量突破800单,毛利率较传统加盟模式提升12个百分点。
下一步计划向新一线城市渗透(成都、武汉等),利用当地餐饮产业集群优势降低供应链成本(如成都川菜食材本地化采购比例可达60%)。最终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复制形成”品质外卖=七鲜小厨”的用户心智占领。
(二)美团的”生态赋能”路径
美团采取”基础设施先行+品牌深度合作”的双轨并行模式。”浣熊食堂”优先在北京、杭州等外卖需求旺盛的城市落地试点,首批10家门店覆盖写字楼密集区与高校周边,通过提供月租金减免、流量扶持等优惠政策吸引中小商户入驻。数据显示,试点门店平均入驻率超90%,其中快餐类商家占比达65%,单店月均流水较独立经营时增长45%。
同步推进的品牌卫星店计划则瞄准头部餐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例如,为全聚德定制的卫星店专门开发了”烤鸭外卖便携包装”,将堂食级菜品转化为适合外卖场景的便携套餐;与海底捞合作的卫星店则嵌入了智能取餐柜与AI客服系统,提升高峰期服务响应速度。目前美团已与超过20个餐饮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内将卫星店数量扩充至3万-5万家。
行业影响前瞻:竞争升级与格局重塑
(一)消费者体验的双向优化
对终端用户而言,两种模式均带来更优质的餐饮选择:京东”七鲜小厨”满足了追求品质稳定性的中高端客群需求(预计目标用户ARPU值达80-120元/月);美团生态则通过多品牌聚合与配送效率提升,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多样化餐品组合(平均每单节省配送费3-5元)。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成为共同焦点——京东的后厨直播与美团的食安追溯系统均指向透明化监管趋势。
(二)平台竞争的维度拓展
这场线下竞赛将外卖行业的竞争从单纯的流量争夺延伸至供应链深度、技术应用能力与生态构建水平的全方位比拼。京东需证明其自营模式的可扩展性(店目标意味着年均新增超3000家门店,相当于每天开出8家新店);美团则要应对生态治理挑战(如何平衡海量商家的服务质量差异)。此外,双方均面临来自新兴势力(如抖音本地生活、叮咚买菜前置仓延伸业务)的潜在冲击。
(三)行业格局的关键窗口
未来三年被视为外卖行业”线下基建”的决胜期。若京东成功打造出具有广泛认知度的品质外卖品牌,有望打破当前美团主导的市场格局(当前美团市占率约65%,饿了么30%,其余5%为区域平台);而美团若能通过生态赋能进一步巩固商户忠诚度,其领先优势或将扩大至70%以上。与此同时,线下布局的成本投入(京东预计三年总投入超50亿元,美团约30亿-40亿元)将加速行业洗牌,中小平台可能被迫退出竞争。
结语:殊途同归下的长期主义
无论是京东的”自营精品”还是美团的”生态共建”,本质上都是对餐饮行业痛点(食品安全、效率瓶颈、体验同质化)的回应。在3年的战略窗口期内,两者的竞争将推动外卖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平台与商家,更是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广大消费者。当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模糊,谁能在控制力与开放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有机会定义下一代外卖服务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