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腹腔里的肿瘤重达 30 斤,像怀了五胞胎那么大,再不手术,最多只能活一个月。” 南京市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仕琛回忆起最近进行的一场手术,依然心有余悸。在他的诊室里,这样的 “生命奇迹” 并非个例。

肚子大如五胞胎孕妇!59 岁女子被 30 斤肿瘤塞满腹腔
59 岁的患者张女士(化名)从未想过,8 年前的一场妇科手术会埋下如此凶险的隐患。2017 年,她因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接受手术。直到 2023 年 8 月,复查时却发现肿瘤复发,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去了北京,专家说目前情况不能手术了,让我们回家吃药。” 张女士的家人回忆道。服用靶向药物 5 个月,张女士去复查却发现肿瘤持续增大。找不到适合的治疗方式,张女士便在当地尝试中药治疗,一年后,肿瘤竟疯长了十几倍,腹腔被填满,检查后得到的结论是 “肿瘤太大了,建议保守治疗,估计只剩一两个月时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人将她送到南京市第二医院。
“看到张女士的时候,她的肚子隆起得像足月的五胞胎孕妇,下肢水肿堪比肝硬化腹水,必须持续吸氧才能维持呼吸。她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 王仕琛说,CT 显示患者整个腹腔被肿瘤占据,肺被压缩,再不干预随时可能心衰、呼衰。王仕琛解释,张女士患的是梭形细胞肿瘤,属于交界性肿瘤,肿瘤小时恶性程度不高,手术是最佳选择;随着肿瘤逐步增大,恶性程度也逐步升高,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是治愈此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肿瘤增大以后,手术难度和风险也成倍增加。目前患者肿瘤增大已经压迫腹腔内多个器官,最为明显的是下腔静脉和膈肌受压,患者出现了膈肌以下躯干及下肢重度水肿,腹壁浅静脉代偿性曲张,膈肌受压后上抬严重影响呼吸,患者不能平卧,靠吸氧缓解胸闷,缓慢生长的肿瘤已形成 “占位性灾难”。
多学科会诊后,王仕琛团队提出唯一方案:手术切除。“不开刀就是等死,开刀还有一线希望。” 王仕琛与患者家属深入沟通,患者的丈夫毅然决定 “搏一把”,患者丈夫表示,自从两年前确诊肿瘤复发以后,先后经历了北京、南京、徐州、安徽、河南大大小小十几家医院,都是只建议药物治疗,无法手术,只有王主任提出手术切除肿瘤,否则也不会熬这么久,让肿瘤长这么大了。
术前 20 天,医院启动全院协作。影像科评估血管风险,输血科备足术中用血,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制定围手术期应急预案。手术当天,王仕琛团队小心翼翼剥离与肿瘤粘连的正常组织,逐步显露肿瘤全貌、逐个切除肿瘤。“肿瘤与肠道、膀胱、子宫紧密粘连,就像剥煮熟的鸡蛋,稍不注意就会破裂出血。” 王仕琛说,历时 8 小时,这个 30 斤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
“如今患者能爬楼锻炼、正常进食。” 王仕琛表示,免疫组化显示 KI67 指数低,说明肿瘤增殖较慢,这也表明患者有可能因此次手术获得一定时间的长期获益。
肠子黏成 “冻肉块”,体重暴跌 50 斤!医生先 “松土” 再手术
相比张女士的肿瘤危机,52 岁的蚌埠患者李女士(化名)遭遇的是另一种 “腹部危机”。2023 年,她在杭州打工时突发肠梗阻,急诊手术后医生只给她插了根引流管便建议回家:“腹腔粘连太严重,没办法根治。”
回到蚌埠后,李女士连水都喝不进去,全靠肠外营养维持生命。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冰冻腹腔,很难救。” 所谓 “冰冻腹腔”,是指腹腔内的肠子像冻在冰箱里的肉块,彼此紧密粘连,无法分离。“建议去南京市第二医院找王仕琛主任看看,他们在肠梗阻腹部疑难疾病诊疗方面很有经验。” 当地医院外科主任这样告诉李女士爱人。
2023 年 9 月,李女士转诊至南京二院。王仕琛主任检查发现,患者因多次腹部手术导致顽固性粘连,肠道完全梗阻,体重已从 130 斤骤降至 80 斤。“第一次手术不能贪功,要先创造条件。” 团队采取 “损伤控制” 策略,仅做了简单的肠造口,建立肠内营养通道,为后续治疗铺路和打基础。
接下来的 9 个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通过肠内营养调理体质,配合专业康复训练改善腹腔环境。“就像松土一样,要慢慢让粘连的组织‘解冻’。” 王仕琛主任解释,腹腔条件成熟后,2024 年 6 月,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腹腔粘连松解术,将缠结如乱麻的肠子逐一分离。
术后第三天,李女士就恢复肠蠕动,肛门排气,能逐步恢复肠内营养;再经过一个月的肠内营养巩固肠道功能。术后四周,她捧着一碗粥热泪盈眶:“两年了,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吃饭了!” 如今,她已重返工作岗位,体重恢复至 120 斤。
王仕琛坦言,腹部疑难疾病诊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更需要 “啃硬骨头” 的勇气与担当。“遇到疑难杂症别轻言放弃,要与患者共情,切身体会患者之痛,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王仕琛主任说,医学的进步正是在攻克一个个 “不可能” 中实现的,而医生的使命,就是为患者在绝望中寻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