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猫咪这 4 个反常迹象,可能是 “猫版阿尔茨海默病”

在宁静的夜晚,原本乖巧的老猫突然发出凄厉叫声,划破寂静;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中,它却像迷失方向的旅人,徘徊找不到猫砂盆;曾经亲密无间,如今对你的呼唤却无动于衷…… 作为铲屎官,你或许以为这只是猫咪 “老了”,但残酷的真相是,它可能正遭受 “猫版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CDS)的折磨。

猫脑中发现同款 “记忆杀手”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年轻猫、健康老年猫以及确诊 CDS 的老年猫的大脑样本。他们将目光聚焦在神经元的连接处,探寻在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臭名昭著的 “垃圾蛋白”—— 淀粉样 β 蛋白(Aβ)。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无论是健康的老年猫,还是患有 CDS 的猫,大脑突触中都出现了 Aβ 蛋白堆积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如同大脑中的 “清洁工”,会清理受损突触,维护神经网络健康。但在 CDS 猫的大脑中,面对大量堆积的 Aβ 蛋白,这些 “清洁工” 变得异常活跃,不仅吞噬附着 Aβ 的病变突触,甚至 “误伤” 正常突触,导致神经元之间连接越来越稀疏,猫咪的记忆与认知能力严重衰退,这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的情况如出一辙。

这一发现为何至关重要?

该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清晰区分了 “健康衰老” 与 “病理性衰老”。健康老年猫脑内虽也有 Aβ 蛋白,但胶质细胞反应温和;而 CDS 猫脑内,Aβ 蛋白与突触丢失紧密相关,意味着 Aβ 蛋白与胶质细胞间失控的化学反应才是病情恶化的 “元凶”。

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对猫咪而言,老年猫认知障碍并非衰老必然结局,未来有望通过干预胶质细胞过度反应,减缓甚至治疗 CDS。对人类医学而言,猫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自然模型。与基因改造实验鼠相比,猫的自然衰老过程更贴近人类;相比灵长类动物,对猫的研究又无过高伦理与成本阻碍,堪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天然桥梁,助力科学家更安全、有效地验证新药物与疗法。

铲屎官们需注意!

如果你的猫咪已经超过 11 岁,务必密切留意它的日常行为,以下这些信号,可能是它的大脑在向你求救:

  1. 夜间异常活跃:频繁、无故地大声叫唤,或是在屋内四处走动,打破往日夜晚的安静。
  2. 方向感迷失:在熟悉家中迷失方向,找不到食盆、自己的窝,甚至被困在某个角落不知所措。
  3. 排泄习惯改变:忘记猫砂盆位置,随地大小便,不再遵循以往的排泄规律。
  4. 互动反应迟钝:对你的呼唤、玩耍邀请等互动行为,反应变得迟钝、冷漠,甚至出现异常表现。

一旦发现这些迹象,应尽早通过环境改造、行为干预或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猫咪更舒适地度过晚年。例如,保持生活环境稳定,多陪猫咪玩益智游戏,必要时在兽医指导下用药。

衰老与痴呆并非人类独有的命运,我们心爱的猫咪也可能遭受同样痛苦。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应对,或许能在它们生命的最后旅程,给予更多温暖与关爱。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治疗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就诞生于对这些可爱猫咪的研究之中 。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