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地区关于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这一话题迅速升温,成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随着事件热度的不断攀升,广东省教育厅及时发布了相关政策解读,对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据了解,此次热议源于广东省教育厅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该通知的核心在于严格落实 “一科一辅” 的要求,致力于构建科学分类、严格规范、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其中,有关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规定,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重点。
针对是否存在 “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 这一规定的疑问,广东省教育厅明确回应:政策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小学生推荐、统一征订或代购任何教辅材料(免费提供的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教辅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
在小学阶段的作业管理方面,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 60 分钟。由于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且各学科配套教材中已有不少课后练习,基本能满足学生课后巩固练习的需求,因此小学一二年级没必要使用教辅材料,学校或教师也严禁推荐课后教辅材料。
关于小学阶段教辅材料的提供方式,《通知》指出必须由教育部门免费提供,“免费提供” 包括省级免费和地市免费。省级层面已经统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材出版单位,分别编写了配套教材使用的基础性线上学习教辅资源。这些资源经省教育厅审核后,已在 “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 上线,免费供全省教师使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市级层面免费则包括市级或县区层面自主编写,或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为本地提供适合本地需求的教辅材料,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
此政策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部分家长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助于落实 “双减” 政策,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压力,避免了学生陷入过度的 “题海战术”,同时也能有效斩断教辅材料领域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担心没有了教辅材料,孩子的学习巩固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可能无法满足其进一步提升的需求。还有家长担心,学校不统一推荐教辅材料后,自己在选择教辅时会缺乏方向,难以挑选到合适的学习资料。
教育专家指出,规范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过度依赖教辅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免费提供优质的教辅资源,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学校和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作业设计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接下来,广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强与新闻出版、发展改革、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联动,形成综合治理机制。通过组织开展联合抽查、检查,及时处理有关教辅材料的违规违法情况。同时,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机制,针对违规统一征订、强迫学生购买等违规行为,加大监管力度。此外,还将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此次广东规范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政策,虽然引发了诸多讨论,但从长远来看,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配合与支持,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让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