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桃李面包的一则月饼广告引发了轩然大波。这则宣传 “桃李蛋月烧” 月饼的电梯广告文案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 广告一经发布,便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争议,众多消费者表达了不满之情。面对舆论压力,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于 9 月 4 日表示,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但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远不止广告下架这么简单。
桃李面包此次广告营销,原本是希望借助网络流行语 “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以一种看似幽默、调侃的方式,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营造出一种 “经历生活后才懂得五仁月饼美味” 的氛围,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从营销手法来看,这种试图利用网络热梗、触动消费者情感的出发点并非毫无道理,在当下众多品牌都追求年轻化、潮流化营销的大环境下,桃李面包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事与愿违,这则广告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与抵制。原因在于,其文案内容在无意间冒犯了消费者。将消费者对五仁月饼的口味偏好与是否经历过生活磨难强行关联,这背后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在对消费者进行说教,这与现代消费者追求平等、尊重的消费心理背道而驰。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希望在购物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与尊重。桃李面包的这则广告,显然没有把握好与消费者沟通的尺度,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理解与共鸣,而是被冒犯。
这一事件也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类似因广告创意不当而引发争议的案例屡见不鲜。从 “牛马” 咖啡将职场人比作 “牛马”,到 “哞” 招聘用不恰当表述引发反感,这些品牌在追求广告吸睛度、话题度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消费者情感的尊重。广告作为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一旦在沟通中伤害了消费者,就会破坏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抵触情绪。
桃李面包广告事件,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创意管理机制的缺陷。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消费者对品牌言论的敏感度日益提高。一个不当的广告文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引发广泛传播和负面舆论。而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在推出广告前,通常会经过多轮跨部门审核,包括消费者洞察团队、法律合规部门和多元化顾问等多方参与,以确保广告内容既具有创意,又不会触碰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不会冒犯消费者。相比之下,桃李面包在广告创意的审核环节显然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可能引发争议的文案。
其次,这一事件也凸显了企业在发展策略上的失衡。从桃李面包 2025 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其营收同比下降 13.55%,净利润双位数下跌,研发投入锐减 30.81%,仅占总营收的 0.4%,但广告及宣传费用却增长超 40%,达到 4296 万元。这种 “重营销轻研发” 的投入结构,反映出企业在面临业绩压力时,过于依赖广告营销来吸引消费者,而忽视了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当产品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时,即使广告创意再新颖,也难以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和支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想要通过广告营销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明确的是,广告创意应当建立在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之上,尊重消费者的情感、价值观和选择。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消费者对话,而不是试图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 “教育” 消费者。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建立完善的广告创意管理机制,加强对广告内容的审核,避免因创意不当而引发品牌危机。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优质的产品作为品牌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桃李面包的这一广告争议事件,无疑为众多企业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刻反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