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却又查不出原因?比如肠胃莫名地不舒服,吃不下饭、腹胀腹痛,甚至还会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但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其实,这些问题很可能与你的情绪有关。中医将这类病症归为 “情志病”,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脏腑气血失调所致。那么,情绪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五脏六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不同情绪与特定的脏腑功能紧密相连,过度或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直接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一、喜伤心
《黄帝内经》中提到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适当的喜悦能让人心情舒畅,气血通畅。然而,一旦暴喜过度,就可能引发问题。当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时,心神容易涣散,难以集中注意力,还可能出现心悸不安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过度喜悦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衡,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比如,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在突发的大喜事件后,出现心跳过速、头晕目眩等情况,这其实就是心脏在发出 “抗议”。
二、怒伤肝
有句俗语叫 “气大伤肝”,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医讲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经常发怒或者长期郁怒不解,会打乱肝气的正常疏泄节奏。肝气不舒,就会出现胁肋胀痛的感觉,很多人在生气后会觉得两侧肋骨隐隐作痛,就是这个原因。同时,还可能伴有口干口苦、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肝脏的损害会更大,甚至可能增加患肝病的风险。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愤怒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肝脏的血液灌注量改变,进而影响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三、思伤脾
《黄帝内经》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当我们过度思虑时,心思都集中在某件事情上,导致正气停滞,气结于中。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气结则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食欲不振,原本胃口很好的人,一旦陷入过度思虑,就会觉得饭菜不香,吃不下东西。而且还会出现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情况,整个人没有精神。长期如此,脾胃功能受损,营养无法充分吸收,身体也会越来越虚弱。生活中,那些面临巨大工作压力、经常焦虑忧愁的人,往往肠胃都不太好,就是因为过度的思虑伤害了脾胃。
四、悲伤肺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过度悲伤会让人心系紧张,肺气上逆,进而影响上焦的通畅,使营卫之气不能正常散布,体内热气积聚,最终导致肺气消耗。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悲伤、忧愁的情绪中,会明显感觉到呼吸不畅,气短懒言,声音也变得低微。而且,肺气不足还会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比如,一些人在经历重大的情感创伤,如亲人离世后,会频繁生病,这与悲伤过度损伤肺气有很大关系。
五、恐伤肾
《黄帝内经》提到:“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长期处于恐惧惊吓的状态,会使肾气不固。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小孩子受到惊吓后,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这就是恐伤肾的一种表现。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恐惧也会导致类似问题,如遗精滑泄、腰膝酸软等。从中医理论来讲,肾主藏精,恐惧过度会使肾精受损,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而且,肾脏功能受损还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的其他方面,如骨骼健康、生殖功能等。
既然不良情绪对我们的脏腑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调节情绪,保护我们的身体呢?中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养神、调脏、开郁三个方面。
(一)养神为先
这一方法源自《黄帝内经》“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的思想。具体做法是:找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以舒适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或者盘坐在垫子上,腰背自然挺直,双手轻轻放在膝盖上,双眼微微闭上。然后用鼻子自然呼吸,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用心去感受气息的吸入和呼出,不需要刻意去控制呼吸的深浅和长短。在吸气的时候,想象着把自然界清新的气息吸入到体内;呼气的时候,想象着把身体内的浊气以及心中的烦恼全部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杂念突然浮现,不要感到焦虑,只需要轻轻地将注意力再次拉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初次练习的人可以从 5 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到 15 – 20 分钟。饭后一小时内不适合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到风寒。而且,不要过于追求 “完全无念” 的状态,要知道杂念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非常正常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保持觉察,及时将注意力拉回来即可。
(二)食疗调脏
此方法参考了《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这道汤对于心脾两虚、肝郁导致的情绪低落、心神不宁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小麦 30 克(如果想要更好的安神效果,可以选用浮小麦),甘草 6 克,大枣 5 枚(将大枣掰开并去掉内核)。把所有这些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大约 500 毫升的清水,先用大火将水煮沸,然后转为小火慢慢炖煮 20 – 30 分钟,最后将汤液过滤出来饮用。饮用方法是每天一次,将其当作茶来喝,最后还可以把锅中的大枣吃掉。需要注意的是,这道汤的性味比较甘平,适合大多数人作为日常的调养饮品。但是糖尿病患者在饮用时需要将大枣的用量减少或者直接去掉大枣,并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饮用。另外,如果身体有腹胀、舌苔厚腻等痰湿内盛的表现,不适合长期饮用这道汤。
(三)按穴开郁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气机,快速缓解情绪带来的压力。比如,手臂外侧的外关穴也被称为 “开心穴”,在小腿外侧同样有一个 “调心穴”。刺激这两个穴位能够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让人的身心都感到愉悦,从而改善负面的情志,身体上的一些不适症状也会随之有所好转。还有太冲穴,它位于脚背上,沿着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推,直到能够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就是太冲穴。我们可以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朝着脚趾的方向进行按压,按压时会有酸、胀、痛的感觉,左右脚各按揉 2 – 3 分钟即可。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经常按摩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因生气、郁闷等不良情绪导致的肝气不舒。此外,人体的后背分布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重要经脉。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主要负责生发阳气。而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腧穴,这些腧穴就像是五脏六腑疏泄的门户,只要有一个穴位出现瘀滞的情况,整条经络都会变得不通畅。所以,通过按摩背部或者捶背,有助于提升阳气、化瘀散结,使经络保持通畅。
情绪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良情绪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对我们的脏腑造成损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及时调整和释放不良情绪。当喜则喜,但不过度;当怒能制,不使气盛;当思有度,避免忧思;当悲能节,不让情伤;当恐能安,消除恐惧。同时,合理运用中医的调心方法,养神、调脏、开郁,让我们的身心都能保持在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毕竟,好情绪才是最好的养生,拥有了好情绪,我们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