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竞争的泥沼中徘徊许久的中国啤酒市场,2025 年上半年竟意外地掀起了波澜。一场激烈的 “外卖大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不仅让啤酒巨头们重燃主动求变的激情,更悄然改写了市场的竞争格局。华润啤酒强势崛起,从百威亚太手中夺过市场老大的权杖;燕京啤酒则在利润上实现了对重庆啤酒的反超。与此同时,主打高端市场的两大外资品牌却风光不再,逐渐失去往昔的辉煌。

五巨头格局生变,谁在崛起谁在衰落?
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025 年上半年,市场的风云变幻让两大外资巨头的光芒被国产三巨头所掩盖。
早在 10 年前,中国啤酒市场的产量便踏上了下滑的轨道,行业自此迈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历经多年的激烈角逐,市场上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燕京啤酒这五大上市啤酒巨头,构筑起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然而,近年来,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这五大巨头,都深陷销量下滑的困境,业绩波动频繁,增长之路愈发崎岖。
但在 2025 年上半年,沉闷已久的啤酒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生机与变局。这半年间,华润啤酒在收入方面成功超越百威亚太,荣登行业榜首;青岛啤酒凭借稳健的增长,稳居第三的位置;而燕京啤酒与重庆啤酒围绕第四的宝座展开了激烈争夺,在归母净利润这一关键指标上,燕京啤酒实现增长,重庆啤酒却出现下滑,燕京啤酒借此实现了对重庆啤酒的反超。
百威亚太,作为全球啤酒巨擘百威英博旗下负责亚太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市场一直是其业绩的核心支撑。然而,如今它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严峻挑战。2025 年上半年,百威亚太的收入为 31.36 亿美元(按 6 月 30 日汇率换算,约合人民币 224.5 亿元),同比下降 5.6%;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 4.09 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 24.4%,在五巨头中业绩表现垫底。尽管百威亚太未详细披露中国市场的具体业绩,但明确提到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减少 8.2%,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别减少 9.5%、1.4%。
反观华润啤酒,2025 年上半年综合营业额达到 239.42 亿元,同比增长 0.8%;股东应占溢利为 57.89 亿元(未经审计、未计利息及税项),同比增长 23%。剔除白酒等其他业务后,啤酒业务营业额为 231.61 亿元,同比增长 2.6%;盈利为 72.76 亿元,同比增长 17.3%。显然,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半年华润啤酒已成功取代百威啤酒,占据第一的位置。
多年来稳居老三的青岛啤酒,在 2025 年上半年同样表现出色。实现营业收入 204.91 亿元,同比增长 2.11%;实现归母净利润 39.04 亿元,同比增长 7.21%,成功扭转 2024 年营收下滑的局面,稳固了自己在行业中的第三把交椅。
在第四的争夺中,重庆啤酒与燕京啤酒互不相让。2020 年,啤酒行业的重大资产重组改变了市场格局,嘉士伯将其在华优质啤酒资产注入重庆啤酒,重组后的重庆啤酒一跃成为全国性啤酒巨头,形成了 “本地强势品牌 + 国际高端品牌” 的品牌矩阵,凭借这一优势,重庆啤酒于 2020 年迈入 “百亿俱乐部”,并成功反超彼时业绩不佳的燕京啤酒,成为行业老四。
不过,自 2022 年燕京啤酒开启 “二次创业” 后,业绩重新步入增长轨道。从营收数据来看,燕京啤酒紧紧咬住重庆啤酒,二者规模不相上下。2025 年上半年,在燕京啤酒营收和利润双增长、重庆啤酒双下滑的情况下,重庆啤酒仅在营收上勉强守住了第四名的位置。上半年,重庆啤酒实现营业收入 88.39 亿元,同比下降 0.24%;归母净利润为 8.65 亿元,同比下降 4.03%。同期,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 85.58 亿元,同比增长 6.37%,虽营收差距不大,但归母净利润达到 11.03 亿元,增幅高达 45.45%,在利润指标上实现了对重庆啤酒的反超。若燕京啤酒能延续近年来的增长态势,2025 年实现对重庆啤酒的全面反超并非不可能。
总体而言,上半年啤酒五大巨头合计实现营收约 842.78 亿元,然而,在这看似稳定的营收数据背后,五巨头的格局已悄然生变。
即时零售成新引擎,如何改写竞争规则?
实际上,2025 年上半年,中国啤酒行业存量竞争的主基调并未改变。在行业销量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国产三巨头却逆势上扬,实现了销量增长。上半年,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的销量增幅均超过 2%。其中,青岛啤酒销量达到 473.2 万千升,同比增长 2.3%;华润啤酒啤酒业务销量约为 648.7 万千升,同比上升 2.2%;燕京啤酒啤酒销量为 235.17 万千升,同比增长 2.03%。回顾 2024 年上半年,这三大巨头的销量还处于下滑或停滞状态。无论是横向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对比,还是纵向与自身过往业绩对比,2025 年上半年三大巨头超 2% 的销量增长都显得格外亮眼。
那么,这些增长从何而来?即时零售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上半年,“外卖大战” 硝烟再起,不仅带火了蜜雪冰城、古茗等新式茶饮,啤酒也成为这场大战的重要受益者。五巨头在 2025 年半年报或半年业绩公告中,几乎都提及了即时零售对企业的影响,以及自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9 月 9 日,青岛啤酒在 2025 年半年度业绩会上透露,上半年在线上渠道持续深耕传统平台的同时,重点发力新渠道。其中,“即时零售业务强化闪电仓、酒类专营等新业态布局开发,连续 5 年交易额高速增长”。美团自营的小象超市、歪马送酒等即时零售平台,已与多个啤酒品牌展开合作,青岛啤酒更是与美团闪购深度合作,开设了独立店铺。2024 年,青岛啤酒与美团闪购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成交额首次突破 10 亿元。为进一步深化合作,美团闪购上线了 1000 家青岛啤酒品牌专营店 —— 青岛啤酒新鲜直送。据了解,2025 年青岛啤酒在美团闪购的成交额预计将突破 15 亿元,核心增长来源于双方共同开拓的新鲜直送业务,美团闪购已成为青岛啤酒最大的线上销售渠道之一。上半年,受青岛白啤、奥古特、青岛原浆、纯生等核心产品的带动,青岛啤酒在美团闪购的销量同比增长近 6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华润啤酒在业绩公告中称,其线上业务发展迅猛,已与阿里巴巴、美团闪购、京东、饿了么、歪马送酒等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上半年,线上业务和即时零售业务整体商品交易总额(GMV)分别同比增长近四成和五成。同期,燕京啤酒线上营收增长超 30%。啤酒作为一种消费场景丰富且与情绪消费紧密相连的品类,在炎热的夏季,充分享受到了 “外卖大战” 带来的变革机遇,为内卷严重的啤酒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过,有头部啤酒企业从业人员指出,即时零售虽代表了新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在啤酒企业的业务占比中仍然较小。对于啤酒企业而言,拥抱新趋势并不意味着要彻底进行渠道转型,当下传统渠道在业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外资高端啤酒光环渐失,原因何在?
在国产三巨头营收、净利润、销量全面增长的同时,主打高端市场的两大外资品牌却陷入了困境。2025 年上半年,五巨头中的百威亚太和重庆啤酒(外资控股)业绩双双下滑,销量增长情况与国产三巨头形成鲜明对比。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8.2%,重庆啤酒销量仅增长 0.95%,远不及国产三巨头超 2% 的增幅。
曾经,在中国高端及以上啤酒市场,早早布局的百威英博独占鳌头,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啤酒巨头。重庆啤酒背靠国际啤酒巨头嘉士伯,在高端市场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上半年啤酒行业进一步分化,五巨头中呈现出国产三巨头崛起、两大外资巨头受挫的态势,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优势正逐渐被国产巨头侵蚀。
在存量博弈的市场环境下,酒企之间的竞争往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作为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龙头,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已出现全面下滑的趋势。重庆啤酒以国际品牌为主的高端产品也陷入了增长瓶颈,上半年,其占比最大的高端产品(代表产品有嘉士伯、乐堡、1664、红乌苏)营收仅增长 0.04%,几乎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国产三巨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高端产品的贡献。在行业告别销量增长阶段后,啤酒企业纷纷寻求转型,不再单纯追求市场份额和营收增长,而是通过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追求利润增长。目前,高端化仍是推动啤酒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在此逻辑下,高端市场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竞争维度不断拓展。
渠道与场景成为竞争的重要维度之一。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行业内外环境的演变,在非即饮渠道,社区团购、即时零售、量贩渠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考验着酒企的渠道应变能力。啤酒渠道主要分为即饮渠道(如夜场、餐饮等)和非即饮市场(如商超、团购、便利店、电商等),不同渠道通常对应不同的产品。在即饮渠道,尤其是夜场,一直是高端及超高端啤酒的重要销售场所。
即饮渠道曾是百威亚太与重庆啤酒的传统优势领域,且二者各有侧重。但市场形势已发生变化,上半年二者业绩下滑,很大程度上受到即饮渠道的拖累。在 8 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百威亚太与重庆啤酒的管理层均承认上半年在即饮渠道表现不佳,并表示正在向非即饮渠道发力。面对来势汹汹的即时零售渠道,重庆啤酒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内部已积极行动,成立了即时零售作战单元,专门协同各区域、各部门与平台进行深度合作。百威亚太也表示,正在提升中国市场非即饮渠道的运营能力,重新平衡即饮和非即饮渠道布局,并对执行策略进行调整。
销量持续下滑的啤酒市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静后,因 “外卖大战” 重新焕发出活力,啤酒巨头们也纷纷踏上求变之路。然而,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准方向,成功应变,对啤酒巨头们来说仍是巨大的考验。国产巨头能否借此东风,彻底超越外来巨头?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将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