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黄金时代” 落幕:从 “卡王” 承压到全行业收缩的困局与突围

当招商银行这位昔日 “卡王” 的信用卡发卡量三年半减少 578 万张,当透支利息与刷卡手续费收入同步下滑,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已然清晰:信用卡行业的 “黄金时代” 正在落幕。从 2015 年到 2021 年的高速扩张,到 2022 年起的连续负增长,短短数年,这个曾象征消费自由、支撑银行营收的 “利器”,正陷入用户流失、收入下滑、竞争加剧的多重困局。

一、“卡王” 光环褪色:招商银行的转型阵痛

在北京 80 后段萍的钱包里,那张用了十年的招商银行信用卡早已失去昔日的 “存在感”。每月几千元的消费绑定在支付宝上,自动还款的模式让她几乎忘记了实体卡片的存在,唯一的 “价值” 或许是用 1099 个积分兑换的视频会员。更让她反感的是,曾经 “高冷” 的招行客服,如今频繁来电推销分期业务,“拒绝几次后依然不依不饶”。

用户体验的转变背后,是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深层焦虑。2025 年半年报显示,其信用卡流通卡数量降至 9692.67 万张,较 2022 年末的巅峰时期减少 578 万张;交易额同比下降 8.54%,透支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分别下滑 4.96% 和 16.23%。作为零售业务的核心板块,信用卡收入的下滑直接拖累了全行业绩,副行长彭家文在业绩会上坦言:“手续费收入承压,最大压力来自信用卡。”

这份压力并非偶然。作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 “领跑者”,招商银行曾创造过亚太地区发卡纪录,连续十余年成为千万富豪最青睐的发卡行。但如今,即便是 “市场第一” 的交易额(20209.6 亿元)和第二的贷款余额(9244 亿元),也难掩增长乏力的事实。副行长王颖的判断更为直接:“信用卡行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周期艰难且漫长,行业分化与优胜劣汰已成常态。”

二、全行业 “失势”:用户抛弃与竞争围剿的双重打击

招商银行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信用卡行业的缩影。央行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总量从 7.98 亿张降至 7.15 亿张,三年半减少 8300 万张,仅 2025 年上半年就缩水 1200 多万张。反映在银行财报中,6 家国有大行与 8 家股份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半年内合计减少约 2000 亿元,光大银行等部分机构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降幅超 20%。

用户为何加速抛弃信用卡?艾媒咨询的调查揭示了核心原因:一方面,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正在转变,“避免过度负债”“担忧失信风险” 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信用卡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互联网从业者周涛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申请某股份行信用卡时,流程繁琐、审核缓慢,最终仅获批 3000 元额度,“还不如网贷方便”。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新竞争者的 “围剿”。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凭借 “先用后付” 的便捷性和场景嵌入优势,不断蚕食信用卡市场。数据显示,2024 年新开通花呗的用户中,80% 此前无信用卡使用记录,这些 “信用白户” 正被网贷平台抢先纳入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马上消费、度小满等小贷公司通过短视频广告高频触达用户,用更灵活的利率和额度策略分流客户。

权益缩水进一步削弱了信用卡的竞争力。段萍发现,信用卡积分商城的商品 “要么积分要求高,要么需要额外花钱”,机场贵宾厅、道路救援等权益对普通用户而言 “形同鸡肋”;周涛则因 “消费次数不足将收年费”,果断注销了一张几乎未使用的信用卡。这些细节背后,是银行在成本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 航空里程、消费返现等权益的维持需要高额投入,在利润空间收窄的当下,缩减权益成了降本的 “必选项”。

三、银行的 “又爱又恨”:弃之可惜与留之难安的博弈

信用卡业务的式微,让银行陷入了 “进退两难” 的境地。一方面,不良贷款压力持续攀升: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超 25%,部分银行不得不以 0.2 折的低价批量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信用卡中心迎来关停潮,仅 2025 年初至今就有约 50 个信用卡中心终止营业,涉及交行、广发、民生等多家机构。

然而,银行并未真正放弃这块业务。某股份行业务员张凡每月仍背负 30 张信用卡开户指标,为完成任务,他周末摆摊促销,用 “办卡送自行车”“送玩偶” 等方式吸引用户,单卡获客成本高达 100 元。这种 “矛盾” 背后,是信用卡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它既是银行获取客户的重要入口,也是拓展存款、理财等业务的跳板。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分析:“即便盈利下滑,信用卡仍是银行维系客户关系的核心纽带。”

为平衡风险与收益,银行正在悄然调整策略。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开始收缩高风险客户授信,聚焦优质用户;部分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申请流程,试图缩短与网贷产品的体验差距;还有机构探索 “场景化权益”,将积分与本地生活服务绑定,以贴近大众需求。但这些转型举措见效缓慢,正如王颖所言:“转型周期漫长,行业需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

四、行业拐点已至:消费信贷市场的重构与未来

信用卡的式微,本质上是消费信贷市场格局重构的体现。当互联网平台用技术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当年轻一代更倾向 “小额、便捷、无负担” 的信贷方式,传统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和服务逻辑正受到根本性挑战。

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是 “发卡量” 的比拼,而是 “精准服务” 的较量。对银行而言,需要跳出 “跑马圈地” 的惯性思维,转向细分客群深耕:为高频消费用户提供灵活分期方案,为优质客户定制高端权益,为年轻群体开发轻量化数字信用卡。同时,加强与电商、线下商户的场景融合,让信用卡从 “支付工具” 升级为 “生活服务入口”,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从招商银行的 “卡王” 之困,到全行业的收缩调整,信用卡市场的阵痛还将持续。但这并非终点,而是行业回归理性、寻找新平衡的开始。当金融服务的本质重新聚焦于 “用户需求”,信用卡或许能在转型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 只是那个靠发卡量就能躺赢的时代,注定一去不返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