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国行无缘 25W 无线充,真不是苹果 “区别对待”

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发布后,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国行版与外版在 Magsafe 充电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国行版仅支持 15W 无线充电,而外版则支持最高 25W 的 Qi2 25W 无线充电。这一区别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疑问,难道苹果又在搞 “区别对待”?但实际上,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要弄清楚为何国行版 iPhone 17 不支持 25W 无线充,首先得了解 “Qi2 25W” 到底是什么。今年 4 月,无线充电联盟(WPC)发布了新的无线充电标准 “Qi2.2”,该标准将无线充电的最高功率提升至 25W。7 月,WPC 又推出了 “Qi2.2.1” 版本,技术内容与 Qi2.2 相同,只是采用了 “Qi2 25W” 这一更为直观的名称,以便于市场推广。目前,绿联、Anker 等第三方配件厂商已有产品通过了 Qi2 25W 认证,产品上会有明显的 Qi2 25W 标识。在 iPhone 17 之前,谷歌的 Pixel 10 Pro XL 也支持 Qi2 25W 无线充电,并且谷歌为其磁吸充电技术命名为 “Pixelsnap” 。

在无线充电领域,长期存在一个痛点,即各家厂商的无线快充技术只能与自家配件适配,通用性极差。这就导致消费者如果拥有多个不同品牌的设备,就需要配备多个不同的无线充电器,既不便捷也不经济。因此,一个通用的快充标准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如今,公有协议的功率终于达到了一个较为实用的程度,甚至像谷歌这样的厂商也积极加入,但国内厂商却未跟进,iPhone 国行版也不支持,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Qi2 25W 能够实现 25W 的无线充电功率,得益于 Qi2.2 标准中两个协议的升级。一是针对手机与无线充电器磁吸对准的 MPP(Magnetic Power Profile)协议,二是针对车载场景、可主动调整线圈位置的 APP(Active Alignment Profile)协议,从而将 Qi2 的最大输出功率从 15W 提升至 25W。此外,Qi2.2 还带来了全新的功率控制机制,包括功率模式(Power Modes)和增益线性化(Gain Linearization),能够更精准地控制充电功率;更高级的异物检测功能,如 MPLA2 FOD、Mated Q FOD 和 FOD Delta Ploss 校准,可有效检测充电过程中的异物,避免异常升温;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热管理机制,在室温 23℃下,要求表面温升≤25℃,即绝对温度≤48℃,全方位减少功率浪费和发热现象 。

从实际测试结果来看,充电头网曾对未上市的南芯 Qi2.2 充电模块进行测试,为运行 iOS 26 系统的 iPhone 16 Pro 充电时,无线充输入功率达到了 24.22W,而充电过程中手机的最高温度仅为 37.6 摄氏度,表现相当出色。如果未来各大厂商都能支持这一更快、更高效且更凉快的通用协议,消费者家中就无需再堆满各种不同型号的无线充电器,无疑将极大地提升使用体验。

然而,美好的设想在现实面前却遭遇了阻碍。去年 9 月,工信部推出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对无线充电器的工作频率范围进行了缩减。而 MagSafe、Qi2 产品所使用的 360kHz 频段并不符合新规要求。也就是说,全新的 Qi2.2 以及 25W Magsafe,由于工作频率仍然是 360kHz,无法在国内合法使用。这就是国行版新 iPhone 不支持 25W 无线充的根本原因,并且未来那些符合 Qi2 25W 标准的无线充电器,大概率也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

除了法规限制,Qi2.2 在国内难以推广还有其他因素。以谷歌刚发布的 Pixel 10 系列为例,较小尺寸的 Pixel 10 Pro 出于散热因素考虑,仅支持 Qi2 的 15W 充电功率,并不支持 Qi2.2。而尺寸更大的 Pixel 10 Pro XL 虽然支持 Qi2.2,但它的电池容量仅为 5200 毫安时,很可能是受到了内置磁铁的影响。在有限的手机内部空间里,既要保证散热,又要内置磁铁实现磁吸充电,往往只能牺牲电池空间。对于正热衷于比拼电池容量的国产厂商而言,这样的牺牲是难以接受的。尽管无线充电联盟推出了无需在手机内内置磁铁,而是在手机壳中添加磁铁的 “Qi2 Ready” 方案,但手机壳同样需要送去认证,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和流程的复杂性,对于厂商来说,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OPPO 在推动磁吸生态方面的做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厂商对在手机内内置磁铁的谨慎态度。自去年起,OPPO 致力于推动磁吸生态,如今其官网已下架所有平板式无线充电器,全面转向磁吸产品。然而,由于磁吸充电器必须搭配磁吸手机壳使用,且无法保证所有第三方磁吸手机壳的线圈位置都精准对齐,直接输出 50W 功率可能会引发问题。为此,OPPO 采取了一个特殊措施,在官方手机壳中加入霍尔感应磁铁,只有当手机检测到这块磁铁时,才会以全功率输出。这一做法虽然解决了自身产品的兼容性问题,但却给第三方配件厂商带来了极大困扰,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厂商在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考量和权衡。

虽然目前由于法规和产品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导致通用无线充标准在国内的推广面临重重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通用无线充标准没有意义。相反,统一的无线快充协议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具有极大的益处。在有线快充协议方面,我们已经有了 UFCS,那么在无线快充领域,也完全有必要建立一个通用协议,使所有配件和设备能够跨品牌通用。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能够减少他们在充电设备上的投入,提高使用便利性,同时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技术壁垒,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因此,无论是厂商还是相关部门,都应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推动无线充电技术朝着更加通用、便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各种因素成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绊脚石 。期待在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无线充生态实现大一统,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体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