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创业真心话:从技术狂热到价值深耕,创业者该何去何从?

如今,没人怀疑 AI 应用爆发是泡沫。在 2025 年 9 月 11 日开幕的 Inclusion 外滩大会上,众多 AI 创业者、学者和投资人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对 AI 创业的深刻见解,为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带来了诸多 “真心话”。

商业化之路:技术选择与留存率的考量

商业化,无疑是当下 AI 创业者最为关心的话题。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直言:“要追求商业化,就不要用最新的技术,用一些看上去不那么起眼,但更稳定的技术。” 他指出,只要 Transformer 架构解决不了幻觉问题,只要存在 1% 的幻觉,那么复杂的流程类的管理软件就不可能被 AI 取代掉。而低代码、无代码的软件,肯定会被 AI 替代,这一现象现在已经大批量地出现。

在朱啸虎看来,AI 时代超级入口的产生是必然的,未来 Voice 将成为重要的形态,并且会结合摄像头,实现多模态输入。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拍摄花朵并语音指令,直接完成购买操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与现实世界结合的场景,Agent 仍有机会,因为 AI 公司和软件公司往往不愿意涉足这类需要落地交付结果的 “苦活累活”。

对于 AI 产品的评估,朱啸虎表示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留存。他强调,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 AI,留存率始终是关键。因为召回用户的成本极高,留存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司是否有后续的发展潜力。他还指出,当下一些 AI 应用公司只强调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却对留存率避而不谈,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此外,他认为真正适合商业化的往往是那些看上去比较 “无聊” 的技术,如会议纪要类应用,虽然技术难度不高,但商业化效果显著。

AI 创业方向:避开被模型 “吃掉” 的陷阱

业界常谈的方法论是,AI 创业不要站在模型能力迭代的延长线上,否则应用容易被模型 “吃” 掉。如今,朱啸虎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不投无代码、低代码的 AI 应用;未来 Figma 等协作类工具,需求会变小。他解释说,低代码、无代码软件已被大模型大量替代,而编辑类、协作类软件的需求量也会因 AI 大幅降低。例如,以前需要几百人共同协作编辑项目的图形编辑软件,现在 AI 可以将协同人数减少到 10 人,对协同软件的需求自然大幅下降。

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也强调,AI Agent 创业应当避开大模型迭代的主赛道,否则极易因巨头版本升级而被淘汰。创业者必须明确自身 Agent 的专属领域和具体任务定位,这比追求通用型产品更具战略意义。在创业初期不应过度关注市场规模,优秀团队能够通过极致产品体验实现细分市场的指数级扩张,从而建立基于行业认知深度的护城河。

组织管理:小而精的团队优势

在 AI 创业的组织管理上,业界逐渐形成了共识:AI 公司要建立扁平、高效的 “小组织”。宇树科技创始人兼 CEO 王兴兴坦言,扩充团队反而会降低效率。他认为,AI 时代小的团队爆发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尤其是在纯 AI 领域,顶尖且有创新力的几个人才就能做很多事情。因为对于人员扩增较多的公司或本身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组织和管理是巨大的挑战。

前 OpenAI 研究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质疑在 AI 时代,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的团队。他认为,如果一个组织需要 300 个人,有可能是因为智能密度不够高。他怀念在 OpenAI 工作时的小组织模式,并希望在自己的团队中践行小而精的组织方式,尝试用 30 个人去完成过去需要三五百人甚至一千人才能做的事情。

开源的价值:从代码到资源的转变

在不少创业者眼中,DeepSeek V3/R1、千问 Qwen 等高性能模型的接连开源,是今年 AI 应用爆发的导火索。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则从 AI 应用上游的视角,为基座模型厂商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开源” 正经历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的革命性变化。

王坚指出,2025 年 1 月美国公布的人工智能出口管制,特别强调了 “开源” 权重不在管制之列,随后千问 Qwen、DeepSeek 的开源,让 OpenAI 承认在开源问题上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他提到,1998 年 “开源” 指的是开放源代码,但随着 2017 年 Transformer 和 Tokenization 技术的出现,数据真正资源化,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呈千倍万倍增加,此时资源开放变得至关重要。他强调,只开放源代码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开放资源(特别是数据和计算资源)才是推动行业前进不可或缺的环节,他更愿意将开源称为 “Open Resource”。

在这场 AI 创业的浪潮中,创业者们面临着诸多抉择。从商业化的技术选择,到创业方向的确定,再到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对开源价值的理解,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创业的成败。朱啸虎、王兴兴、吴翼、王坚等行业人士的观点,为迷茫中的创业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狂热之后,回归价值深耕才是 AI 创业的长久之道。未来,AI 创业之路仍将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可能,创业者们需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方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天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