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有讲究!医生警示:这 3 类人吃多易出问题,多数人还在忽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吃粽子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习俗。这小小的粽子,不仅承载着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缅怀之情,更蕴含着诸多美好的寓意。“粽” 与 “宗” 同音,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尊崇与思念,象征着家族血脉的延续;“粽” 与 “中” 相近,在古代科举时期,学子们会在端午吃粽,期盼 “功名得中”,如今高考季恰逢端午前后,不少家长也会给考生准备粽子,祈求 “一举高中”。每到端午,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粽子,粽叶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欢声笑语间满是阖家团圆的温馨,这便是端午吃粽最动人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粽子的种类也如同 “百花齐放” 般愈发丰富多样,早已突破了传统口味的局限。在过去,端午餐桌上的粽子多是经典的甜口,软糯的糯米包裹着饱满的大枣,咬一口甜而不腻,枣香四溢;或是填满香甜的豆沙,绵密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加入花生的粽子,每一口都能吃到坚果的香脆,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而如今,咸口粽子异军突起,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咸肉粽里,肥瘦相间的猪肉经过腌制后,油脂渗透进糯米中,一口下去满是肉香,油而不腻;蛋黄粽更是将咸香发挥到极致,咸蛋黄的沙糯与糯米的软滑完美融合,让人欲罢不能;板栗粽则带着板栗的清甜,与糯米的醇香相互映衬,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除了这些常见的口味,地域性粽子也纷纷登上大众舞台,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在广东,叉烧肉粽子堪称经典,秘制的叉烧肉带着浓郁的酱汁,包裹在糯米中,加热后酱汁完全融入米里,甜咸交织的口感让人难忘;湖南的辣椒熏鱼粽子充满了湘味特色,熏鱼的咸香与辣椒的辛辣碰撞,一口下去味蕾瞬间被激活,很符合湖南人嗜辣的口味;海南的鲜海龙虾粽子则尽显热带风情,新鲜的龙虾肉饱满 Q 弹,与糯米搭配在一起,海鲜的鲜美与糯米的清香相得益彰,堪称粽子中的 “豪华版”;四川的辣粽更是将辣味贯彻到底,除了常规的馅料,还会加入四川特有的辣椒和花椒,吃起来又辣又麻,十分过瘾。这些五花八门的粽子,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也让端午吃粽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然而,即便粽子美味可口、寓意美好,却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享用。每年端午期间,医院里总会收治不少因吃粽子不当而引发身体不适的患者,轻则腹胀、腹痛,重则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医生特别提醒,有 3 类人群在吃粽子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尽量少吃或不吃,可很多人对此还并不了解,往往等到身体出现不适才追悔莫及。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 3 类不适宜吃粽子的人群,以及背后的原因。

胃肠功能较弱者:糯米难消化,肠胃易 “堵车”

在不适宜吃粽子的人群中,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首当其冲。这类人群包括患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和小孩。之所以不建议他们多吃粽子,核心原因在于粽子的主要食材 —— 糯米。糯米与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不同,它的粘性极高,这就导致其在进入人体后,消化起来难度更大。

我们的胃肠道就像一条繁忙的 “交通线路”,食物进入后,需要胃肠道通过蠕动将其研磨、消化,再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糯米的粘性会让它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大大延长,就像路上行驶的车辆突然 “减速”,甚至停滞不前,很容易造成 “交通堵塞”。对于胃肠功能本就较弱的人来说,这种 “堵塞” 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吃完粽子后,他们常常会感到胃胀得像个气球,按压时还会有疼痛感,同时可能伴有嗳气、反酸等不适症状。

有位 60 多岁的张阿姨,平时肠胃就不太好,经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去年端午,家人包了她爱吃的豆沙粽,她没忍住一下子吃了两个。结果没过多久,张阿姨就感到胃部胀痛难忍,还一直反酸,最后实在受不了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表示,正是因为糯米难以消化,加重了她肠胃的负担,才引发了这些不适。所以,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来说,端午期间一定要控制吃粽子的量,最好浅尝辄止,甚至不吃。如果实在想吃,也要选择在消化功能较好的上午少量食用,并且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帮助促进消化,减轻肠胃负担。

糖尿病患者:甜馅 + 糯米,血糖易 “飙升”

糖尿病患者是另一类需要严格控制吃粽子的人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稳定是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则,而粽子恰恰是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食物,这主要源于粽子的食材和馅料。

首先,粽子的主要成分糯米,虽然升糖指数(GI)不如精白米面那么高,但它在体内消化吸收后,依然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而且糯米粘性大,消化速度慢,这就使得血糖升高的过程可能更为持久,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其次,市面上常见的粽子多为甜馅,比如红枣粽、豆沙粽、紫薯粽等,这些馅料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大量的糖分,进一步增加了粽子的含糖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吃这样的甜粽,无疑是给身体 “雪上加霜”,血糖很可能会像坐了 “火箭” 一样急剧飙升,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即使是一些看似不含糖的咸粽,糖尿病患者也不能随意食用。很多咸粽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口感,会加入较多的油脂和盐分,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利于血糖控制;过多的盐分摄入则可能增加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实在想吃粽子,一定要谨慎选择。可以选择一些无糖或低糖的粽子,比如纯糯米粽(不加任何馅料),或者少量食用馅料清淡、少油少盐的咸粽,并且要相应减少当天其他主食的摄入量,避免总热量超标。同时,吃完粽子后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粽子对自身血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调整饮食。

肥胖人群:热量高易堆积,体重易 “上涨”

在以瘦为美的当下,肥胖人群越来越关注体重管理,而粽子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无疑是 “减肥路上的绊脚石”。粽子之所以会导致体重增加,主要是因为它的热量较高,一不小心吃多了,多余的热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让体重 “蹭蹭上涨”。

我们可以来大致估算一下粽子的热量。一个普通大小的红枣粽或豆沙粽,热量大约在 200-300 千卡之间;而馅料丰富的咸肉粽、蛋黄粽,由于含有较多的肉类和油脂,热量会更高,一个就能达到 300-400 千卡,甚至更高。要知道,我们每天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日常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热量,一旦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长期如此,体重自然会增加。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本身就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少体内脂肪,而吃粽子很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让之前的减肥努力付诸东流。

比如有位 20 多岁的小李,身高 175 厘米,体重却有 100 公斤,一直处于减肥阶段。去年端午,他看到家人吃粽子,忍不住也吃了两个咸肉粽。结果当天他因为觉得吃了粽子热量太高,就刻意减少了其他食物的摄入,可还是感觉不放心。第二天称重时,发现体重竟然比前一天增加了 1 公斤,这让他十分沮丧。其实,偶尔吃一个粽子对体重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如果不加控制,一次吃多个,或者频繁食用,就很容易导致热量堆积,影响体重管理。所以,肥胖人群在端午期间一定要严格控制吃粽子的频率和数量,尽量少吃或不吃。如果实在想吃,也要选择热量相对较低的粽子,并且在吃粽子的当天,适当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的热量,避免体重进一步增加。

端午吃粽是传统,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在享受端午佳节和美味粽子的同时,也能关注自身健康,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饮食,让这个端午过得既开心又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