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到情绪,我是麻木了吗?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 “情感钝化”。

“情感钝化” 是怎样的体验?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乐不起来?”

据题主说:在别人眼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她,一直都是被羡慕的那个。但她自己,却从未有过 “我好幸福” 的感觉。这让她很焦虑。她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你应该知足了,老天对你够意思了,有这么好的老公和孩子,工资也高,父母身体也健康,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应该笑,使劲笑!天天笑!”

但无论她在头脑中,给自己罗列了多少条 “应该快乐” 的理由,她就是无法打心眼里感受到快乐。这种感觉,让她非常茫然。“就好像被《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吸走了能量一样,只剩下了个空壳,机械地奔波在生活中。”

你说她 “不正常” 吧,她可以正常社交,照常上班。但你说她 “正常” 吧,她的生活没有任何动力,没有喜悦,也没有意义感。

其实不光是这位题主,有些顶尖的 “超级明星”,也一样摆脱不了这只 “摄魂怪”。

比如贾斯丁・比伯,这个全世界少女的梦中情人,粉丝无数,金钱、名声一样不缺,但也曾向媒体坦言 “自己感觉不到幸福”。甚至一度他的保安需要在深夜进来,把手放在他的鼻子下面,检查他是否还有呼吸。比伯对记者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感觉消沉、空虚和无意义。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解:这些人什么都不缺,本身又很优秀,怎么就开心不起来呢?是矫情吗?这种所谓的 “虚无感”,究竟是什么?

这种 “感觉”,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钝化(emotional numbness)。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内心空虚麻木的状态。

情感钝化的人,社会功能是存在的,能工作,能上学,甚至时常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但是在这背后,只是一具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个感受不到情绪的空壳。会根据场景表演情绪,该笑了就笑,该哭了就哭。但就是觉得,那不是自己。当一个人始终触碰不到真实的自己,那生命对 TA 而言,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 “情感钝化”?

那么,“情感钝化” 是怎么形成的呢?

可以肯定的一个原因是,家庭养育。“情感钝化” 的核心是:虚假自体。当一个人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长大,TA 形成的就是真实自体;而如果 TA 围绕着的是他人的感觉,那形成的就是虚假自体。

曾经有一个朋友,十分痛苦地对我说:从小她的一切,父母都会横加干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种种。甚至琐碎到:今天出门必须穿什么样的裤子,吃鱼的时候必须怎么夹…… 她谈恋爱,也被父母破坏。男孩明明很优秀,对她也很好,可父母却一盆冷水泼下:“眼光怎么这么次,这男的有什么好!”

她特别喜欢画画,对此很痴迷,但父母觉得画画不是什么正经工作,也不挣钱。本着 “为女儿负责” 的态度,TA 们毅然扔掉了她的画笔画具,坚持要她学医。但她心里很清楚,学医是妈妈一直未完成的愿望,她只不过在替母亲圆梦而已。

更难以置信的是,当她难过、沮丧、觉得生无可恋时,父母也从未安慰过她。相反,TA 们觉得这就是 “作”:“我们在外面拼死拼活,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还不知足?这要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是不是要逼死爹妈才甘心?”

从那以后,她就只敢表现出开心的样子。然而,负面情绪并没有因此消失,它们只是流入了地下暗河,在看不见的地方汹涌奔腾。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最严重的一种伤害,就是持续、全方面、不停歇地告诉她:“你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自发性选择都是错的….. 你要按照我的来。”

“19 年了,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朋友如是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生存模式 —— 别人不喜欢我脆弱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坚强;别人不喜欢我任性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懂事;别人不喜欢骄傲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谦逊…… 这样父母就能接受我了,我在意的人就能接受我了,大众就能接受我了。虽然这不是我真实的样子,但为了生存,我只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时,虚假自体就形成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甚至是高质量地适应社会。但同时,它有一个致命问题:无法真正地享受人生。虚假自体可以让我们做着一切可以让自己看似 “幸福” 的事情,却没有一分一秒,是真正开心的。

比如吃大餐,吃得出来这是好吃的,却吃不出满足感。又比如看风景,美图可以留在手机里,却无法刻入心灵。就像插在瓶里的塑料花,永远无法绽放出生机和活力。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场体验。倘若无法沉浸其中,只留一具空壳,徒然地按照规则运转。多么悲哀。

如何强大真实自体,打破情感钝化?

我们都知道,在多次面对 “摄魂怪” 后,哈利・波特终于用出了 “呼神护卫”。那匹寄托着 “希望、快乐和活下去的愿望” 的银鹿一跃而出,成为挡在哈利与死亡之间的守护神。

摄魂怪和守护神,都充满了隐喻。如果说,“虚假自体” 像摄魂怪一样,吸走我们的生命动力;那么 “真实自体” 就是 “呼神护卫”,稳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那该如何强大我们的真实自体呢?

第一步,试着尊重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由于感受一直被否定,已经弄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了,更谈不上尊重自己的感受。

比如:买了一双很贵的鞋,每次穿都脚疼,但一想到价钱,还是忍痛穿了;菜点多了,完全吃不下,但一想到很浪费,就努力塞进嘴巴;甚至一段千疮百孔的感情,一想到已经谈了这么多年了,算了吧,凑合地过吧。

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断让位,钱和物质反倒成了主导者。久而久之,情绪和感受自然就 “钝化” 了。所以,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把感受放在第一位。明白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为自己的感受服务的。

第二步,试着做一些真正滋养自己的事。

先从愉悦自己的感官开始吧。喜欢香香的味道,就去买一支自己真正喜欢的香水;喜欢打扮自己,就买一件真正舒服又好看的衣服;喜欢吃,那就趁着周末,精心准备一顿喜欢的晚饭,暂时抛弃卡路里的顾虑;去逛感兴趣的展,去想了很久的巷子走走;找一个什么都不做也很放松的地方躺着,去图书馆的角落好好看一本喜欢书;又或者给许久不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找回那种不说话也不会尴尬的感觉…… 目之所及,口之所尝,耳之所闻,肌之所触,都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这时你的感受,可能就会慢慢苏醒了。我相信,那个瞬间到来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

当然,最好你做的每件事,也都是自己喜欢的,无论是爱好还是工作。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先试着去感受你能做到的每件事给你带来的愉悦感。真实自体,也会在每一个身心合一的幸福时刻,萌芽、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第三步,如果有机会,尝试建立一段真实的关系。

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讲过: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你看,重点是 “投入”。

我们过去或许凭借虚假自体,得到过一些爱。但无疑,内心深处是恐慌的、忐忑不安的。因为我们深知,对方爱上的,只是我们营造出来的一个假象,一个确保对方会喜欢的 “假人”,而非真正的自己。那个真实的、总被骂 “不够好” 的自己,必须被深深隐藏,不能见光,一旦被发现就 “完了”。因为我们深信,TA 是不配得到爱的。

但这样的情况,会在你碰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时,被打破。你会第一次勇敢地展露自己的伤痕。那些在过往岁月里被厚重盔甲覆盖着的、还没长好的部分,也会第一次被看见、被接纳、被轻抚。那一刻,你或许终于相信了:它们不再是我需要遮掩着的阴影,我是可以完整存在的,不用隐藏,也不用感到羞耻。而真实自体,也在这个瞬间冲破虚假的壳,重获新生。

所以,当有机会建立一段真实的关系时,试着勇敢一点,往前走一步。或许等着你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写在最后

凤凰传奇曾在《海底》里唱到:春日雨,夏蝉鸣,明天是个好天气。

在这个秋意渐起的季节,推门出去,随便走走吧。压压马路,晒晒太阳,感受脚底踩在大地的踏实,微风吹过手指的调皮,还有阳光抚摸后背的温暖。

看看四周,或许还有:路边小贩们刚刚喷上水雾的瓜果,甜得甚至有些腻;那些烟雾环绕的烧烤美食,刺激着来往每个人的味蕾;怒放的月季花洒满花坛,不分日夜。

回到文章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乐不起来?” 快乐这件事,其实很难强迫,也很难靠别人来帮忙。但所幸,它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快乐可以习得,就在你真实感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瞬间。

愿你走出情感钝化。也愿你在每一个当下的时刻,都可以感受到快乐。世界和我爱着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