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养生就靠它!“四时神药” 茯苓的 5 种黄金吃法,健脾祛湿还安神

“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风渐起,人体脾胃功能也悄悄发生变化。不少人开始出现晨起口干、饭后腹胀、晚上失眠的情况,这其实是秋季湿邪困脾、心神不宁的信号。而有一味药食同源的好物,恰好能解决这些烦恼,它就是被古人称为 “四时神药”“药膳白银” 的茯苓。

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 “养生上品”,到《本草纲目》记载它 “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茯苓凭借平和的药性、多样的功效,成为跨越千年的养生佳品。尤其到了秋天,用茯苓搭配食材做食疗,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安神助眠,帮你轻松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身体不适。

读懂茯苓:为什么秋天吃它正合适?

很多人只知道茯苓能养生,却不清楚它到底适合什么体质、什么季节吃。其实只要搞懂它的性味和功效,就能明白为什么秋天是吃茯苓的 “黄金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记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通常在 7-9 月采挖,经过 “发汗”“晾晒” 等多道工序制成。它的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核心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这恰好对应了秋天人体最容易出现的 3 个问题。

  1. 解秋湿:帮身体 “排掉多余水分”

秋天雨水减少,但空气湿度仍高,再加上人们习惯 “贴秋膘”,吃太多油腻、生冷食物,容易让湿邪在体内堆积。湿邪困住脾胃,就会出现舌苔厚腻、大便黏马桶、身体沉重的情况;湿邪往上走,会导致晨起眼皮肿、头油多;往下走,又会造成下肢水肿、小便不畅。

茯苓的 “利水渗湿” 不是靠 “猛药” 强行排水,而是通过温和的药性,帮身体理顺水循环,把多余水分排出去,还不会损伤脾胃阳气,不管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都能用。

  1. 护秋脾:让消化功能 “支棱起来”

中医常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但秋天其实更要养脾。因为秋天脾胃功能本就偏弱,加上昼夜温差大,一旦受凉或饮食不当,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稀溏的情况。

茯苓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补药”,但健脾效果却很突出。它能像 “小帮手” 一样,帮脾胃减轻负担,让消化功能慢慢恢复。比如平时吃一点油腻食物就觉得撑的人,用茯苓搭配山药、莲子吃,几天就能感觉到胃口变好了。

  1. 安秋神:告别 “翻来覆去睡不着”

秋天日照减少、气温下降,人容易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很多人会出现入睡难、半夜醒、多梦的问题。中医认为 “心主神明”,心神不安就会影响睡眠,而茯苓能 “宁心安神”,帮你把烦躁的情绪平复下来。

《神农本草经》里说茯苓能 “安魂,养神”,就是指它能调理心神,让你在晚上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尤其是压力大、思虑多的人,睡前喝一杯茯苓茶,能明显感觉心情变放松,入睡也快了很多。

挑选茯苓:记住 4 个要点,避开 “硫磺货”

市面上的茯苓五花八门,有整块的 “茯苓个”,有切片的 “茯苓片”,还有打成粉的 “茯苓粉”。但不少商家为了让茯苓看起来更白、保存时间更长,会用硫磺熏蒸,这样的茯苓不仅没营养,还可能危害健康。学会这 4 个挑选方法,就能买到优质茯苓。

1. 看颜色:不是越白越好

优质茯苓的颜色是自然的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表面可能有轻微的纹路,看起来不 “假白”。如果看到茯苓颜色雪白,没有一点杂质或纹路,很可能是硫磺熏过的,这种茯苓不能买。

2. 看切面:细腻均匀才是好

如果买的是茯苓块或茯苓片,可以观察它的切面。好的茯苓切面颜色均匀,没有明显的孔洞或斑点,摸起来细腻光滑,不会有粗糙的颗粒感。如果切面凹凸不平、颜色深浅不一,说明品质比较差。

3. 闻气味:无异味才安全

正常的茯苓没有明显气味,凑近闻只有淡淡的菌香。如果闻到酸味、霉味或刺鼻的硫磺味,不管价格多便宜都不要买,这些茯苓要么是变质了,要么是经过化学处理的,吃了对身体不好。

4. 尝味道:微甜粘牙是正品

可以取一小块茯苓放在嘴里嚼一嚼,优质茯苓口感微甜,没有苦味、酸味或涩味,而且嚼到最后会有轻微的粘牙感。如果味道发苦或发涩,说明茯苓可能被污染了,不建议食用。

另外,购买茯苓时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官方旗舰店,不要在小摊贩那里买。如果是自己在家做食疗,茯苓粉比茯苓块更方便,但要注意茯苓粉容易受潮,买回家后要密封好,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发霉。

5 款秋季茯苓食疗方:从早餐到晚餐,简单又有效

很多人觉得做食疗很麻烦,其实用茯苓做养生餐特别简单,不管是煮茶、熬粥,还是做糕点,都不需要复杂的步骤。下面这 5 款食疗方,适合不同场景食用,新手也能轻松学会。

1. 茯苓小米粥:早餐喝一碗,健脾又养胃

材料:茯苓 15 克、小米 50 克、红枣 3 颗、枸杞 5 克、红糖适量

做法

① 茯苓打成粉末,小米淘洗干净,红枣去核切块,枸杞洗净备用;

②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小米和茯苓粉,搅拌均匀,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

③ 加入红枣和枸杞,继续煮 10 分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少许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小米本身就有养胃的作用,搭配茯苓能增强健脾效果,适合脾胃虚弱、早上吃不下饭的人。每天早餐喝一碗,既能补充能量,又能帮肠胃 “减负”,坚持一周就能感觉到消化变好了。

2. 枸杞茯苓茶:办公时泡一杯,安神又护眼

材料:茯苓 10 克、枸杞 8 克、菊花 3 朵、蜂蜜适量

做法

① 茯苓研磨成粗末,和枸杞、菊花一起放入养生壶或保温杯里;

② 倒入刚烧开的热水,盖上盖子焖 10 分钟;

③ 待水温降到 60℃以下,加入少许蜂蜜调味即可饮用,可反复冲泡 2-3 次。

功效:秋天办公室里空调干燥,很多人会出现眼睛干涩、心神不宁的情况。这款茶里,茯苓能安神,枸杞和菊花能护眼,适合上班族在上午或下午泡一杯。喝的时候要注意,蜂蜜不能用开水冲,否则会破坏营养成分。

3. 茯苓山药排骨汤:晚餐喝一碗,祛湿又补钙

材料:茯苓 20 克、山药 1 根、排骨 300 克、玉米 1 根、生姜 3 片、盐适量

做法

① 排骨剁成小块,放入冷水中加少许料酒,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捞出用温水洗净;

② 山药去皮切块,玉米切段,茯苓洗净备用;

③ 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排骨、茯苓和生姜,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 1 小时;

④ 加入山药和玉米,继续炖 30 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秋天适合喝排骨汤补营养,但很多人担心喝了会油腻。这款汤里,茯苓能祛湿,山药能健脾,玉米能解腻,喝起来清爽不油腻,还能补充蛋白质和钙。晚餐喝一碗,搭配少量主食,既能吃饱,又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适合全家人一起吃。

4. 茯苓南瓜糕:下午茶吃一块,解馋又养生

材料:茯苓 20 克、南瓜 150 克、糯米粉 100 克、白糖 15 克、葡萄干适量

做法

① 南瓜去皮切块,放入蒸锅蒸 15 分钟,取出后压成南瓜泥;

② 茯苓打成粉末,和糯米粉、白糖一起倒入南瓜泥中,搅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③ 取一小块面团揉成圆团,压扁后放入模具中,表面撒上少许葡萄干,轻轻压实;

④ 蒸锅水烧开后,放入南瓜糕,中火蒸 15 分钟,取出放凉即可食用。

功效:秋天下午容易饿,吃饼干、蛋糕又担心不健康,这款茯苓南瓜糕就很合适。南瓜富含膳食纤维,茯苓能健脾,糯米粉能提供能量,吃起来软糯香甜,还不用担心上火。一次可以多做几块,放冰箱冷藏保存,想吃的时候加热一下就行。

5. 茯苓莲子百合汤:睡前喝一碗,助眠又润燥

材料:茯苓 15 克、莲子 15 克、百合 10 克、桂圆 5 颗、冰糖适量

做法

① 莲子去芯(莲子芯味苦,会影响口感),百合泡发,茯苓洗净,桂圆去核备用;

② 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茯苓、莲子和桂圆,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

③ 加入百合,继续煮 10 分钟,最后加少许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秋天很多人会因为 “心燥” 睡不着,这款汤里,茯苓能宁心,莲子和百合能安神,桂圆能补气血,适合睡前 1 小时喝一碗。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晚上起夜影响睡眠,而且冰糖要少放,避免摄入过多糖分。

吃茯苓的注意事项:这 3 类人要少吃

虽然茯苓药性平和,适合大多数人吃,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这 3 类人,吃茯苓时要注意适量,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1. 阴虚火旺者:容易口干、上火的人要少吃

阴虚火旺的人通常会有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大便干燥的症状,而茯苓有利水作用,吃多了可能会加重 “阴虚” 的情况,让口干、上火的症状更明显。这类人如果想吃茯苓,建议搭配麦冬、玉竹等滋阴的食材一起吃,而且每次用量不要超过 10 克。

  1. 气虚下陷者:容易头晕、乏力的人要谨慎

气虚下陷的人平时会有头晕、乏力、气短、大便稀溏的情况,茯苓虽然能健脾,但利水作用可能会让气虚的症状加重。这类人如果要吃茯苓,最好搭配黄芪、党参等补气的食材,而且不要长期大量吃,每周吃 2-3 次即可。

  1. 孕妇和婴幼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孕妇和婴幼儿的体质比较特殊,茯苓虽然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但仍有一定药性。孕妇吃茯苓前最好咨询医生,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婴幼儿的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吃茯苓时要少量尝试,比如把茯苓粉加入米糊或粥里,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入秋之后,养生的关键在于 “养脾祛湿、安神润燥”,而茯苓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不管是早餐喝一碗茯苓小米粥,还是办公时泡一杯枸杞茯苓茶,都能帮你轻松调理身体。而且茯苓的做法多样,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很适合忙碌的现代人。

如果你也想在秋天通过食疗调理身体,不妨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些茯苓食谱。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脾胃变舒服了,睡眠变好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不一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