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意外”联姻:AR-HUD成破冰契机
6月5日,小鹏汽车与华为乾崑联合发布的”追光全景”AR-HUD,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汽车圈激起层层涟漪。这场合作看似突然——就在一年前,两家还因AEB(自动紧急制动)技术标准公开争论,如今却携手推出号称”中国最强”的AR-HUD解决方案。但细究之下,这场联姻早有伏笔。

技术痛点倒逼合作
小鹏汽车智能体验负责人于桐坦言,团队三年前就开始研究HUD技术,却始终受困于三大行业顽疾:强光下显示模糊、长时间使用易眩晕、夜间信息过载干扰视线。”用户需要的是真正‘隐形’的助手,而非视觉负担。”华为乾崑智能则凭借在光学显示、AI算法领域的积累,恰好能补足小鹏的短板。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以AR-HUD为切口,打造”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
产品力颠覆行业认知
“追光全景”的参数堪称惊艳:87英寸超大画幅(行业平均40英寸)、1800:1对比度、10米虚像距离配合100毫秒延迟畸变矫正算法……更关键的是,它首次将导航路径”绘制”在真实路面上,通过AR光毯动态引导驾驶者变道、转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这套系统甚至能预判辅助驾驶动作,比如提前显示超车路径,让用户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理解’。”
二、华为的”朋友圈”扩张:从供应商到生态构建者
此次合作暴露了华为汽车业务的战略转向。过去,华为常被贴上”跨界造车”标签,但任正非多次强调”不造车”定位。如今,通过乾崑智能品牌,华为正悄然转型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提供涵盖智驾、车控、鸿蒙座舱的全栈技术解决方案。
三模式并进,营收暴涨验证生态潜力
2024年财报显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营收达263.53亿元,同比激增474.4%,其中:
- 零部件供应模式: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AR-HUD等硬件;
- HI全栈方案模式:深度参与整车智能化设计(如阿维塔);
- 鸿蒙智行模式:深度定制化合作(如问界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2024年交付超43万辆,问界新M7单车型贡献近20万辆。这证明华为正从单一技术供应商进化为”生态型玩家”,通过绑定车企共同成长。
小鹏的算盘:借力华为补足智能化短板
对小鹏而言,此次合作不仅是技术互补,更是战略选择。何小鹏曾公开表示:”智能驾驶是长跑,需要开放合作。”选择华为乾崑而非自研AR-HUD,反映其聚焦整车设计、将底层技术外包的策略。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小鹏需要华为的光学与AI能力,华为则需要小鹏的整车落地场景——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联姻。”
三、行业变革信号:单打独斗时代终结
小鹏与华为的合作,折射出智能汽车产业的两大趋势:
1. 技术整合加速,生态竞争取代单品竞争
过去车企热衷于”全栈自研”,但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迭代周期让越来越多企业转向合作。华为的”朋友圈”已涵盖北汽、长安、广汽等多家车企,而小鹏此次选择外部技术,也标志着”封闭创新”时代的终结。
2. AR-HUD或成智能座舱新入口
随着显示技术进步,HUD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交互核心”。特斯拉曾尝试取消仪表盘,仅保留HUD;理想汽车则将HUD与语音助手深度整合。”追光全景”的AR导航功能,进一步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未来甚至可能集成社交、娱乐等场景。
四、未来猜想:合作边界在哪里?
尽管此次合作聚焦AR-HUD,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开端。华为乾崑智能CEO靳玉志透露:”双方正在探讨更高阶的合作,比如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联合研发。”若成真,小鹏有望借助华为的智驾算法快速补齐短板,而华为则能通过小鹏的车型验证技术可行性。
不过,合作也面临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共享与商业竞争?小鹏是否会过度依赖华为导致自主性下降?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
结语
从小鹏与华为的”互掐”到”牵手”,AR-HUD成为连接两家企业的纽带,更成为智能汽车生态重构的缩影。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没有企业能独自掌握所有答案——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在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正如何小鹏所言:”未来的赢家,不是最强的个体,而是最会整合资源的生态构建者。”
(本文部分数据及观点引自极客公园报道,经重新梳理与深度分析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