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焦点:晒背养生走红背后的中医智慧
7月23日正值大暑节气,也是初伏阶段,全国多地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时令节气与健康话题,特别针对高温高湿环境下公众关心的养生问题作出权威解答。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张振鹏在会上指出,大暑时节”阳气外浮、暑湿盛行”的特性,使得传统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理念备受关注,而”伏天晒背”作为简单易行的养生方式,近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所谓”晒背”,即通过阳光照射背部督脉区域(人体阳气汇聚之处),借助自然界的阳气驱散体内寒湿、补充阳气。张振鹏解释,夏季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此时适度晒背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尤其对改善虚寒体质(如手脚冰凉、易腹泻、怕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与此同时,他特别强调:”晒背并非’万能养生法’,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
权威提醒:这三类人切勿盲目跟风晒背
发布会上,张振鹏明确划定了”晒背禁忌人群”,提醒公众需根据自身体质科学选择。
第一类:体质虚弱及特殊皮肤人群
包括年老体弱者(如70岁以上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皮肤过敏性疾病(如湿疹、日光性皮炎、银屑病急性期)的人群。这类人群皮肤屏障功能较弱,长时间阳光直射易引发皮肤灼伤、红斑、瘙痒甚至光敏反应;且体质虚弱者阳气本就不足,过度暴晒可能导致大汗淋漓、津液耗损,反而加重疲劳感。
第二类:阴虚阳亢或实热体质人群
表现为平时易头晕头痛、口干舌燥、舌质红、舌苔黄腻、夜间盗汗、情绪烦躁,或常有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者。此类人群本身体内阳气过盛或阴液亏虚,晒背后可能进一步激发内热,导致上火症状加剧——轻则咽喉疼痛、牙龈肿痛,重则诱发便秘、失眠等问题。”曾有患者因连续三天中午晒背半小时,出现鼻腔出血、血压升高的紧急情况。”张振鹏举例警示。
第三类: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需格外谨慎。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扩张会促使血液更多流向体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而糖尿病患者若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迟钝,易因长时间暴晒导致皮肤烫伤而不自知。此外,脑血管疾病患者晒背后大量出汗可能诱发血容量不足,增加晕厥风险。
科学晒背指南:虚寒体质人群需把握”四项原则”
对于畏寒怕风、经常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人群,张振鹏建议可在专业指导下尝试晒背,但必须严格遵循以下科学方法:
1. 挑对时间与环境
优先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温和时段”,此时阳光紫外线强度相对较低(避开10:00-14:00的烈日高峰)。场地需通风良好,避免在水泥地、大理石等反光强烈的硬质地面直接暴晒,建议在树荫下或使用遮阳伞遮挡部分光线,让背部接受均匀柔和的日光。
2. 控制频次与时长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次尝试从5-10分钟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心慌、头晕、皮肤刺痛);适应后可逐步延长至15-30分钟/次,每周2-3次为宜。切记不可追求”一次晒够一小时”的效果,过度暴晒会导致津液流失、电解质紊乱。
3. 晒后护理关键步骤
结束晒背5分钟内避免接触冷水——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时骤然遇冷,易引发寒湿重新侵入体内。建议先在阴凉处静坐15-30分钟,待体温自然回落,再用温水擦拭身体;半小时内禁止吹空调、风扇或进入温差超过5℃的低温环境(如空调房设定温度低于26℃)。同时,需及时补充水分,推荐饮用常温淡盐水或温蜂蜜水(小口慢饮),避免冰镇饮料刺激肠胃。
4. 特殊人群附加注意
孕妇晒背需避开腰腹部;皮肤有伤口、溃疡或术后恢复期患者禁止直接暴晒;服用光敏性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生素)者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尝试。此外,即使体质适宜,若晒背后出现明显不适(如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皮肤大面积发红发热),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大暑养生延伸建议:内外兼修应对”湿热交蒸”
除晒背外,张振鹏还针对大暑节气的特殊气候特点,给出了综合养生方案:
- 饮食调养: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冬瓜、丝瓜、苦瓜、绿豆汤等清热利湿食材,适当增加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益胃食物;避免过量食用生冷瓜果(如冰西瓜、冰淇淋)及油腻辛辣食品。
- 起居防护: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戴宽檐帽、穿棉麻透气长袖衣裤),避免长时间户外劳作引发中暑。
- 情绪管理:高温易致心烦气躁,可通过听轻音乐、练习深呼吸或八段锦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结语
“养生需因人而异,顺应自然规律。”张振鹏最后强调,无论是晒背还是其他传统养生方法,都应建立在科学认知和个人体质评估的基础上。公众若对自身健康状况存疑,建议前往正规医院中医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这个大暑,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养阳”,安然度过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