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四川沪上阿姨门店,200 多杯奶茶在柜台前逐渐凝固,无人认领的饮品堆成小山;40℃高温下,上海骑手孙师傅连续工作 15 小时,手机里 “0 元喜茶已到账” 的弹窗仍在闪烁…… 一场由美团、饿了么点燃的外卖 “零元购” 大战,看似是一场让消费者占尽便宜的狂欢,实则是一场商家、消费者、骑手皆输的内卷困兽之斗,会对市场秩序与行业生态造成深层冲击。

商家沦为了数据泡沫的 “囚徒”。贵州遵义餐饮商会的倡议书提到:恶性价格战已导致本地大量餐饮企业陷入 “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 的绝境。重庆一家牛肉面馆 24 元的套餐被压至 7.5 元,商家还需自掏腰包承担配送费;奶茶店单日营业额破万元,扣除平台抽成与补贴成本后,净利润不足千元,每杯利润不到 1 元。更令人忧心的是,中小商户在流量裹挟下彻底丧失定价权。某品牌创始人揭露,平台百亿补贴中 70% 的成本都要由商家承担,员工累瘫、门店濒临倒闭已成常态。活动期间,订单暴增迫使商家临时扩产,活动结束后,订单断崖式下跌,这种剧烈波动让无数中小商家不堪重负,甚至被迫关店避损。
消费者也在虚假繁荣中遭遇了隐性剥削。“0 元购” 催生的非理性消费让人触目惊心:上海一用户单日下单 20 笔外卖,冰箱塞满未开封奶茶;江西南昌某奶茶店 30 杯订单遭集体弃单,最终只能倒入垃圾桶。平台算法更在暗中编织消费陷阱,基于用户画像推送 “满 30 减 15” 的凑单提示,诱导消费者超需消费。当低价成为唯一考量,品质便会成为牺牲品。消费者看似占了便宜,实则为劣质商品、资源浪费埋单,长远来看,更可能失去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骑手在 “高薪幻象” 中透支健康。河南郑州骑手王师傅在 38℃高温下一天配送 127 单,日收入 1700 元的 “高光” 背后,是某医院一晚接诊 7 名交通事故骑手的残酷现实。平台补贴多流向消费者,骑手只能靠跑单堆量增收,高强度劳动伴随的是中暑、过劳等风险。订单量激增导致配送压力陡增,延迟、错单频发,既损害消费者体验,也让骑手陷入 “多跑必险、少跑必亏” 的两难。

这场 “零元购” 大战的本质,是平台对即时零售入口的卡位绞杀 —— 表面争夺奶茶订单,实则角逐用户消费习惯的制高点,演的还是 “烧钱换垄断” 的陈旧剧本,用短期补贴制造数据幻象向资本市场讲故事,却将行业拖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要终结这场内卷,需多方合力重构竞争逻辑:监管部门需划定补贴上限,落实 7 类 “内卷式” 竞争行为的整治;平台应转向价值创造,将投入从补贴转向智能履约系统优化、骑手权益保障等服务升级。此外,平台 — 商家 — 骑手成本共担机制亟须建立,要让一碗牛肉面回归 24 元的价值本位,让 “食安封签”“厨房直播” 成为品质标配。
上海某小区垃圾桶里 37 杯未开封的奶茶,不只是食物浪费,更是行业畸形竞争的具象表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内卷” 没有赢家,唯有回归理性竞争,才能让价格匹配价值,从 “价格战” 走向 “价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