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盛夏,一个叫 “房主任(原名樊春丽)” 的 50 岁农村妇女站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的舞台上,用 “信息中心主任”“柯基丈夫” 的荒诞梗,将 30 年婚姻里的家暴、病痛、女性困境解构成让全网 “笑着笑着就哭了” 的表演。一场 10 分钟的脱口秀,像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部分边缘女性群体集体困境的横截面。
房主任的爆火,清晰地勾勒出边缘群体如何借助内容叙事争夺话语权的故事,成为撬动社会议题的杠杆。而在房主任之前,我们陆续看到 56 岁一人踩下油门、自驾游逃离 AA 制婚姻的苏敏阿姨,60 岁站上脱口秀舞台的黄大妈。当边缘群体困境议题被脱口秀、流量算法推到聚光灯下,我们想追问的是:边缘群体如何被看见?隐藏在笑声里的社会议题,如何从被讨论到被改变?

我们试图从房主任的案例切入,剖析当代内容叙事的逻辑与力量,并探寻:在面对如何让小人物的声音持续回响、推动文明社会更新的议题时,ESG 叙事该学习什么。
为什么是房主任?
“绝经和退休不会一起来”“绝经和出道一块来”—— 房主任以一句自嘲开场,瞬间引爆全场笑声。观众们那时尚未察觉,这笑声,竟是打开泪水的阀门。
能击中社会痛点的议题往往最具爆发力。然而在精英们构建的 “得体” 话语体系里,许多困境与痛苦被遮蔽,身处其中的人也未必有勇气拿起话筒、打破沉默。近年来脱口秀的兴起,开辟了另一种 “出圈” 的可能 —— 冒犯的艺术。它将那些在精英圈层不便言说的议题拉入公共视野,思想碰撞的火花由此迸发,更多缺乏精英话语的 “小人物”,开始争夺话语权。
提炼一下房主任的脱口秀内容:父母包办婚姻,安排身高 155cm 的 “柯基丈夫”,新婚不到一月便遭家暴回娘家,却被父母埋怨 “咋不养好再来”。离婚念头升起时,父母的封建言论则掐灭了本可重生的火苗 —— 这是原生家庭的血淋淋真相。
原生家庭的不幸,是 19 岁时樊春丽走入婚姻的推手。曾以为的救赎,却是更深的深渊。前夫无所事事,在外另有女人,结婚后她不仅要照顾曾家暴过她且现在瘫痪的前公公,还要靠做环卫工挣的 2000 元工资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甚至得拿出一半补贴前夫的水果摊租金。这样的日子,她熬了 30 年 —— 这是无数女性深陷的婚姻困境。
封建的原生家庭、吸血的婚姻困境,是部分女性群体所面临境遇的集体投射。
为什么人们看房主任边哭边笑?
当幽默制造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大脑同时处理 “可笑” 与 “可悲” 信息时,情绪系统因过载而崩解为泪。喜剧的基因里本就刻着苦难的纹路。当悲剧裹上糖衣,苦涩更显刺骨,段子越好笑,现实越残酷。
喜剧其实也在打破安全距离藩篱。人间悲欢不通,在信息过载、情绪疲惫的时代,单纯的苦难叙事更难以触动人心。而喜剧的安全距离,能够彻底卸下精英中产们的情感防御,将岁月角落里那些蒙了灰的痛楚、虚假全部揭露。如同用糖衣包裹的苦药,等察觉时苦涩已渗入骨髓。
破除观众情感防御后,房主任的表演精准地撕开了层层伪装:
她最先撕开了 “家族荣耀” 的假面,将所谓的 “家丑” 拉到公众语境,矛头直射父权制度下家族荣誉对女性血肉的吞噬。
接着,又打破农村妇女 “忍耐” 的道德牌坊。30 年照顾前公公、前夫、养家糊口、任劳任怨的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她鼓足勇气挣脱原有婚姻枷锁,带着两个孩子净身出户,脱口秀出道,并在这个夏天登上大荧幕,实现重生,也大大戳破 “老夫老妻凑合着过”“农村女性离婚经济忧虑” 等谎言。
而在赛后总结中,房主任说:“如果有一天女儿回家说‘妈,他……’,我说,离!”“妈说脱口秀给你托底”,全场观众沸腾 —— 年轻女性哭,是因自己未能帮母亲挣脱枷锁;中年女性哭:因自己曾是 “不敢喊离的女儿”。
“妈说脱口秀为你托底”,房主任进一步撕开的,是 “牺牲式母爱” 的沉重藩篱。传统农村妇女所遵循的为了孩子忍耐、牺牲的教条,并不在房主任的陈述里,她反倒是提供了一种母爱叙事的新范式 —— 代际托举。母爱的故事从来不停留于 “燃烧自己照亮全家”,也无需以自毁为代价,自我救赎的母亲才是真正的灯塔。
历经 30 年困境的底层女性,并不是大众认知里所想象的二字不识。她爱看书,把书翻烂,出口成章。前夫嘲讽她 “你还能翻什么浪”,也折射了社会对边缘群体 “安分认命” 的规训,而房主任的重生叙事,高度粉碎底层认命逻辑。苦难从来不是宿命,小人物也拥有冲破桎梏的能力。
在看似高筑文化资本壁垒的话语场域里,她们以真实的生命经验和智慧,打破了精英构建的话语垄断,撕开得体叙事的伪装,勇敢试探表达的边界,最终发出了无法被忽视的独特光芒。
每一种现象级内容的出圈,都是时代情绪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显影。她用自嘲解构父权婚姻下所说的 “男人家暴不丢人,女人离婚丢人” 迂腐理念,用幽默颠覆 “牺牲型母亲” 的伦理绑架,更以 “净身出户” 的决绝姿态,宣告对传统性别脚本的叛离。“房主任” 将农村家暴、母职枷锁、代际压迫等沉默议题,拖入公共话语场的聚光灯下。
除了内容,边缘群体如何被看见?
当我们拆解内容出圈的叙事密码和价值时,其实我们更想追问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商业机制能够促使一个半生都困在农村里的中老年女性,走到舞台前,被大众看见,被聚光灯照亮,从而影响更多个体勇敢表达、发声。
在当代社会结构中,边缘群体如何突破社会层级限制被 “看见”,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也涉及商业创新、资本流动与媒介赋权的复杂流动系统。
商业机制对边缘群体价值的挖掘是重要推动因素。2023 年春天,房主任花了 220 元买了张脱口秀后排票,为看喜欢了 10 年的脱口秀演员李波。而李波将命运般的话筒递给了笑声最大的她,问她的职业,她的一句 “村里信息中心主任,专管八卦” 引爆全场。这段即兴互动视频在网络上掀起百万播放量。
李波觉得她很有天赋,力邀其入行,并在房主任因为路费犹豫时自掏腰包解决其赴沈阳的车票住宿,成为关键 “商业引路人”。在沈阳,脱口秀俱乐部为初来乍到、频遭冷场的房主任提供系统培训,为了让她能够赚取生活费,还安排了她充当客服、场务、店长等岗位来维持生机。脱口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房主任在开放麦现场表演常被观众喝倒彩,喊 “换下一个”,加上更年期和身体疾病,也曾放弃返乡,是李波 “期待” 的召唤与俱乐部的持续职业承诺,支撑她重新出发、净身出户。没有商业力量的托举和专业转化,个体的悲欢往往难以突破地域与圈层的藩篱,成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商业的力量,成了撬动边缘声音的重要支点。
媒介,则扮演了将 “家丑” 熔铸成公共议题的熔炉角色。舞台上,房主任将传统中 “家丑不可外扬” 的家暴经历转化为公共言说,去掉个人发泄和单纯诉苦,让话题更为客观,让尖锐的社会现实被更广泛地接纳。
制作方深谙此道,通过剪辑捕捉后台嘉宾 “看到了自己妈妈” 的动容瞬间,热搜营销、嘉宾杨天真的落泪,都在合力强化 “草根逆袭” 剧本。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引擎则将部分片段精准送达女性用户和关注农村议题者的眼前,触发裂变式的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以及更深层次的共振。无数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 “姐姐”“妈妈”“姥姥” 的影子 —— 这种集体镜像的投射,让个体的故事升华为群体的写照。这几年间,随着杨笠对 “普信男” 的解构、王越对 “月经羞耻” 的吐槽、唐香玉对 “催婚” 的反抗,共同构建起一个日益壮大的女性议题矩阵。正是这片土壤,让脱口秀舞台意外地拓宽了边界,成为部分社会议题难得的公共讨论空间。
被 “看见” 仅是起点,边缘群体除了拥有表达的看见和被看见的机制,还需要获取多元资本以支撑其话语权的巩固。对于净身出户的房主任而言,金融资本如同扎实基础。俱乐部合约、一场场演出的报酬、节目通告费,这些实实在在的收入,支撑起她独立抚养两个女儿的生活,这是尊严得以发声、表达得以持续的经济根基。
文化资本则是她握紧话筒的钥匙。农村背景的她,最初缺乏精英教育传授的表达技巧。专业的脱口秀训练,赋予她将个人创伤幽默化的能力,将私人的苦痛淬炼成能引发共鸣的公共言说艺术。媒介曝光极大扩展了她的社会资本。节目播出后,观众共鸣构成了抵御传统社会排斥的关键缓冲层,使她不再孤立无援。
除了上面三个维度,心理资本的构建在边缘群体里也极为重要。这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 —— 其特点是对当前和未来的成功持有乐观态度,在必要时采取新方向,在受挫后有复原力。大量生活在农村里的妇女没有出走的决心,并非是个人勇敢与否,而是在于根本没有榜样,加之糟糕的环境、生活的拉扯,往往让她们感受到绝望。
房主任在这个过程实现了自我疗愈和心理重建,“我不恨那个男人了,带着一种悲悯的心态和生活和解”“从老板身上学会失败的时候怎么站起来”,这些言论标志着一种强大心理资本正在构建。如果没有这一层构建,房主任不可能做到净身出户,说出 “生命是体验” 之类的话。所以,构建足够强大的心理资本尤其重要,这是边缘群体突破内在桎梏的核心。当自我价值感确立,他们不再是生活的被动者,而会成为那个主动拿起自己权益战斗的人。
从房主任的案例来看,边缘群体的进阶路径以及可持续 “被看见”,需要商业、资本与媒介三者协同,构建系统性支持网络。如果没有闭环,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局限性:商业的聚光灯具有天然的 “选择性”,更易照亮那些自带戏剧冲突、具备 “娱乐转化潜力” 的边缘故事,而无数缺乏 “爆点” 却同样重要的边缘日常则被留在阴影里。
媒介流量的力量虽大,但也存在边界风险,如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直接滑向性别对立、阶层对立等话题上。而资本获取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横亘着巨大的结构性鸿沟。房主任的幸运充满偶然,难以复制。放眼更广,贫困社区的创业者因金融资本匮乏而难以壮大梦想,因教育资源不均导致文化资本先天薄弱的问题比比皆是 —— 缺乏制度化、普惠性的资本通道,仍是阻挡在绝大多数边缘个体面前,难以逾越的沉默高墙。
从被看见到被改变:社会议题的破壁之路
在 ESG 的宏大叙事中,“社会(S)” 维度常常是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环,它关乎人,关乎公平,关乎那些被主流视线忽视的角落。如何让这些 “微光” 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且可持续 “发光”,不仅涉及社会正义,更关乎于商业文明深度和资本向善温度。那么,如果不希望这类声音被熄灭,不希望 “房主任” 类 IP 在互联网上昙花一现,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警惕喜剧对现实议题消解严肃性的可能,比如 “柯基丈夫” 仅仅只是搞笑梗,现实中的施暴者是不是就会被弱化为滑稽者。不过,当下的脱口秀节目并不止步于悲剧演绎,去年脱口秀演员 “黑灯” 谈论自己作为视障人士日常经历的挫折和隐性新生时,随之而来的舆论热议,让残障人士、妇女等群体的权益保障话题登上热搜,让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反对家庭暴力等被全社会关注,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和在讨论中被更多人知晓,让相关工作因此加以推进。
而如果想延续 “房主任现象” 的价值,需构建支持边缘表达的生态系统,例如,能否设立类似 “素人故事孵化基金”,为农村女性提供表达训练营(参考李波俱乐部模式)?品牌是否有可能将 “边缘群体话语权” 纳入商业计划,比如开直播间为农妇开设带货专场?政策上,能否推动文化部门与脱口秀厂牌合作,将无障碍设施、反家暴热线等政策信息植入段子?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真实的故事依然拥有击穿圈层的力量。但要让改变持续发生,让边缘叙事不止于眼泪狂欢和摇旗呐喊,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话筒传递给更多 “房主任”。毕竟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为弱势群体流了多少泪,而在于给予了多少权利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