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许多民众凭借经验采取自救措施,但其中不乏存在认知误区的行为。这些错误判断不仅无法有效避险,反而可能将自身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本文结合权威部门发布的防灾指南,针对暴雨洪灾中常见的十大认知误区进行科学解析,帮助公众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技能。

误区一:雷雨天跑到空旷地带更安全
错误认知:认为远离树木后,空旷区域可避免雷击风险。
科学解析:空旷地带反而使人成为地表最高点,增加遭雷击概率。正确做法是尽快进入封闭建筑物,若在野外无遮蔽物,应选择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减少身体与地面接触面积。同时远离孤立金属物体和高地。
误区二:大树下躲雨可避风雨
错误认知:雷电天气依靠树冠遮风挡雨。
科学解析:树木易成为雷电传导路径,高压电流可能通过树干扩散至周围数米范围。强风天气下,折断的树枝或倒伏树木更会造成二次伤害。雷雨天应远离所有高大树木至少20米以上。
误区三:暴雨时车内是绝对避风港
错误认知:认为车辆密闭结构可抵御洪涝灾害。
科学解析:当车辆滞留低洼路段(如地下车库、桥洞),水位上升至车门高度时,内外压力差会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建议提前观察地形,遇积水快速撤离至高处。被困时优先尝试开启车窗,使用破窗器击打侧窗四角逃生。
误区四:山洪来临顺沟向下逃生
错误认知:沿山洪流动方向奔跑寻求出路。
科学解析:山洪流速可达每秒10米以上,顺沟逃生极易被卷入激流。正确策略是垂直横渡至两侧高地,选择坚固岩壁或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层躲避。汛期避免在河道露营或穿越泄洪通道。
误区五:泥石流中攀爬树木避险
错误认知:将树木视为固定支点抵御泥流冲击。
科学解析:泥石流携带巨石与泥沙的冲击力足以连根拔起成年树木。遭遇泥石流时应向与流动方向垂直的两侧山坡攀登,坡度超过30°的陡坡反而更易堆积泥浆。提前收听地质灾害预警广播至关重要。
误区六:泥石流朝空旷地奔跑
错误认知:认为开阔区域可避开固体径流冲击。
科学解析:无遮蔽的空旷地带缺乏防护屏障,反而暴露于高速泥浆流冲击范围内。应沿垂直方向寻找地势较高的密集树林带,乔木根系网络能有效延缓泥石流推进速度。注意避开河道转弯处的凹岸区域。
误区七:洪水退去即解除所有危险
错误认知:忽视次生灾害与环境污染风险。
科学解析:退水后仍存在房屋结构损伤、电路漏电、水源污染三重隐患。需等待专业部门完成建筑安全评估、消杀作业后方可返家。特别注意检查墙体裂缝、地基沉降及燃气管道密封性。
误区八:泡水房屋绝对不可居住
错误认知:全盘否定受灾建筑的再使用价值。
科学解析:经结构工程师检测合格的建筑可恢复居住,但必须完成电路绝缘测试、墙面防霉处理及供水系统消毒。临时安置期间建议使用活性炭吸附室内潮气,通风时间不少于72小时。
误区九:洪水浸泡物品晒干即复原
错误认知:认为日光暴晒可彻底灭菌去污。
科学解析:织物纤维缝隙与木质材料内部残留的病原微生物需专业消毒剂处理。建议棉麻制品煮沸消毒30分钟以上,电子设备浸水后须经专业烘干检测。食品容器必须更换密封圈,避免化学污染物迁移。
误区十:被淹食品经处理仍可食用
错误认知:通过外观判断食材安全性。
科学解析:洪水中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微生物无法通过简单冲洗去除。绿叶蔬菜表层农药吸附量激增,动物性食品腐败速度加快10倍以上。所有接触过洪水的食物必须按医疗废弃物标准处理。
科学避险黄金法则
- 预警响应: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与地质灾害橙色警报,提前转移至高地势安置点。
- 应急物资:车内常备破窗器、急救包、3日份饮用水;家庭储备应急照明设备与防水档案袋。
- 逃生原则:垂直避险>横向移动>原地等待,始终遵循”向上、向硬、向远”的行动方针。
- 灾后管理:配合防疫部门开展环境消杀,注意防范钩端螺旋体病等涉水传染病。
掌握科学的灾害应对知识,是对生命负责的必然选择。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唯有摒弃经验主义误区,严格遵循专业指导方案,方能在危机中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建议将本文转发至亲友群组,共同提升社区整体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