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的一番话引发了广泛热议。他表示,大学生毕业去送外卖、开滴滴,无需被赋予 “悲壮” 的色彩,只要是自主选择且合法权益未受侵害,这样的职业选择就应得到尊重。这番言论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观、职业偏见以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深度思考。

职业选择的本质,终究是个人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权衡。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境遇、人生追求都大相径庭,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选择不可能千篇一律。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送外卖、开滴滴或许是短期内缓解经济压力的务实之举。刚走出校园,他们可能暂时没有找到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而这些职业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能快速带来收入,解决生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既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也没有违背社会道德,这样的选择理应被认可。
退一步讲,即便有些大学生将送外卖、开滴滴作为长期职业,也并非不可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业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 “没技术含量” 的代名词。如今的外卖配送,需要熟悉智能导航、高效规划路线,甚至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开滴滴则需要了解交通法规、掌握车辆维护知识,同时还要有服务意识。不少大学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些行业中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配送路线,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能通过优质服务积累客户资源,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职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很多人眼中,大学生就应该进入写字楼、科研机构等 “体面” 的场所工作,送外卖、开滴滴似乎与 “天之骄子” 的身份格格不入。这种偏见的产生,源于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人们习惯性地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比奔波在外的工作更有价值。但实际上,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合法的劳动都值得尊重。无论是研发芯片的科学家,还是街头巷尾的外卖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的运转贡献着力量。
这种给大学生职业选择扣帽子的做法,不仅会给年轻人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还可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探索欲望。当社会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时,很多人可能会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选择那些看似 “正确” 却并非适合自己的职业。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还会让社会失去多元化发展的活力。
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传统职业也在不断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就业观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去尝试不同的职业道路,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部分大学生可能是因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无奈之下才选择送外卖、开滴滴等职业。对于这种情况,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偏见。政府可以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高校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总之,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送外卖、开滴滴并非什么 “悲壮” 的选择,而是年轻人自主选择的人生道路。我们不应被传统的职业偏见所束缚,更不应给他们的职业选择贴上不必要的标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一个成熟、理性、进步的社会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