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 “臭奶酪”,拍出 30 万高价!凭什么?

2024 年 8 月 25 日,在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山区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块蓝纹奶酪拍出了 36000 欧元的高价,约合人民币 30 万元,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贵的奶酪。

这可不是普通的蓝纹奶酪,而是西班牙卡布拉莱斯(Cabrales)奶酪。它来自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由当地的手工奶酪制造商在海拔 1500 米的天然洞穴中陈化 10 个月而成。

卡布拉莱斯奶酪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过程。制作师需要在冬季徒步 3 小时,爬上高山,再花 2 小时挖开积雪,才能到达奶酪的陈化洞穴。有时候,暴风雪会让人被困在洞里好几天。这样的艰苦条件,使得卡布拉莱斯奶酪的产量极为稀少。目前,西班牙只有 23 家获得认证的卡布拉莱斯生产商,比 2000 年的 61 家减少了 60%。

物以稀为贵,这是卡布拉莱斯奶酪价格高昂的第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时间成本极高。普通蓝纹奶酪只需陈化 2 – 3 个月,而卡布拉莱斯奶酪却需要 10 个月。在这 10 个月里,制作师每个月都要爬山进洞,在零下温度中翻转奶酪,确保其均匀陈化。10 个月意味着至少 40 次上山,这是何等的艰辛与耐心。

买家伊万・苏亚雷斯连续第五年拍下天价奶酪,他直言:“这不是买奶酪,是买一个故事。” 他的餐厅数据显示,2023 年花 3 万欧元买的奶酪,带来了 52 万欧元的额外营收。全球 200 多家媒体报道,社交媒体曝光超过 5000 万次。这就是 “凡勃伦效应” 的典型体现 —— 价格越高,需求越大。

臭名远扬的蓝纹奶酪

卡布拉莱斯奶酪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气味独特,甚至可以说 “臭名远扬”。明尼苏达大学的乳品科学博士托尼亚・舍恩福斯直言:“对某些人来说,蓝纹奶酪里的丁酸闻起来就像呕吐物。” 美食作家威洛・山内也在博客中写道:“我品尝卡舍尔蓝纹奶酪时,它让我想起了牛粪、荒野和呕吐物 —— 我是真心这么说的。”

蓝纹奶酪的 “臭”,源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洛克福青霉菌(Penicillium roqueforti)被引入奶酪中,产生一种叫 2 – 庚酮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占蓝纹奶酪挥发性物质的 50 – 75%,是其 “穿透性” 臭味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丁酸、氨类化合物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蓝纹奶酪那独特而浓烈的气味。

有趣的是,基因决定了你是否能接受蓝纹奶酪的味道。2013 年,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的科学家对近 200 人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对 2 – 庚酮的感知能力与染色体 3 上的基因位点相关。统计显示,42% 的人闻到蓝纹奶酪会产生生理性厌恶,31% 的人觉得是美味,只有 27% 的人表示 “可以接受”。

这种基因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像香菜,有些人觉得它清新可口,有些人却觉得有肥皂味,这也是基因在作祟。

蓝纹奶酪的独特风味

尽管蓝纹奶酪气味浓烈,但它却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是斯蒂尔顿蓝纹奶酪的狂热爱好者。据他的厨师乔治娜・兰德梅尔在《与丘吉尔共进晚餐》中回忆,丘吉尔每餐后都要吃梨配斯蒂尔顿奶酪,而且对奶酪的要求极其苛刻,坚持只在伦敦 Paxton & Whitfield 购买,这家店至今仍是英国皇室的奶酪供应商。

在那些与罗斯福、斯大林共进晚餐的历史性时刻,餐桌上总少不了斯蒂尔顿蓝纹奶酪。丘吉尔相信,好的食物能让谈判更顺利。

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侍酒师这样描述卡布拉莱斯奶酪的品尝体验:“入口先是海浪般的咸味冲击,接着奶油质地融化,释放出辛辣、坚果、蘑菇和湿润泥土的复合味道。最后是金属味和矿物质味在口腔深处绽放,形成一种‘鲜味风暴’。”

传统奶酪的复兴与挑战

贵和稀有往往紧密相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法国 1950 年有超过 2 万个农场制作奶酪,现在不到 2000 个;意大利传统奶酪品种从 1900 年的 450 种减少到不到 200 种;欧洲 50% 的传统奶酪作坊在过去 20 年内关闭。

年轻人不愿意凌晨 3 点起床挤奶,也不愿意在零下温度的洞穴里工作,传统奶酪制作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然而,“传统复兴” 运动也在悄然兴起。慢食运动已经保护了超过 500 种传统奶酪,“奶酪旅游” 成为年产值超过 10 亿欧元的新兴产业。年轻厨师开始重视本土食材,区块链技术也用于产地认证,确保传统奶酪的品质与独特性。

30 万买的不仅仅是一块奶酪,更是时间、耐心与传统。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快速的时代,还有人愿意花 10 个月等一块奶酪成熟,还有人愿意为这份等待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恰恰是对时间最昂贵的致敬。正如一位百年奶酪店老板所说:“我们卖的不是奶酪,是耐心。在什么都要‘快’的世界里,耐心成了最稀缺的奢侈品。”

卡布拉莱斯奶酪的天价拍卖,不仅是一次商业交易,更是对传统工艺、时间价值的认可与尊重。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些东西依然值得我们去等待、去珍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