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4 日,一项刚刚发表在权威期刊《Brain》(IF:11.7)的最新研究提醒我们:不是熬夜最危险,而是 “睡觉老是醒” 可能更容易引发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大脑变化。

这项研究分析了 1270 位老年人的长期睡眠记录与死后脑组织数据,发现那些生前睡眠中频繁醒来的人,大脑中某类血管相关细胞出现显著变化,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也更快。研究者指出,这种 “碎片化睡眠” 比我们想象中更危险,甚至可能是通往痴呆的早期 “隐形通道”。
睡够时间≠睡得好,“睡觉总醒” 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大脑
许多人都以为,晚睡熬夜才是最伤大脑的睡眠方式。然而,最新的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 Rush 阿尔茨海默病中心联合完成,数据来自两个经典纵向老年研究队列 ——Religious Orders Study(ROS)和 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MAP)。参与者平均随访超过 10 年,生前佩戴腕带记录睡眠,死后接受大脑组织 RNA 测序与病理分析。
研究发现,生前睡眠碎片化越严重(即睡觉中醒来的次数越多),死后大脑中 “M 型周细胞” 表达水平越高。M 型周细胞表达越高,个体在生命最后 10 年的认知能力下降也越快。并且,这种关联在控制了阿尔茨海默病典型病理(如 β- 淀粉样蛋白、神经纤维缠结)之后仍然成立,提示这是一条独立于传统 AD 病理的新路径。
M 型周细胞:隐藏在血管里的 “认知调控器”?
我们平时听到的大脑细胞大多是神经元,但这项研究关注的并不是神经元,而是血管壁上的 “周细胞”。它们是维持血脑屏障(BBB)稳定性的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利用单核 RNA 测序技术,发现人脑周细胞可分为两种亚型:M 型周细胞,表达大量基质蛋白,负责血管结构维护;T 型周细胞,表达溶质转运相关蛋白,参与营养物质运输。
此次研究表明,M 型周细胞在 “碎片化睡觉人群” 中表达更高,且与认知衰退速度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提示,碎片化睡眠可能通过血管损伤与血脑屏障功能异常,加速认知功能下降。
睡眠碎片化≠睡眠时间少,是你 “睡了又醒、醒了再睡”
研究中,碎片化睡眠是通过腕带测得的 “kRA 指标” 衡量的。这个指标反映了人在夜间静息后突然出现活动的频率,也就是说,你睡得够久,但过程中醒来的次数多,睡眠质量就差。
这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的 “失眠” 不同。很多人自认为 “睡得够了”,但其实大脑休息得很差。更关键的是,这种碎觉并不只发生在失眠人群中,而广泛存在于中老年人日常睡眠中,却常被忽视。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改变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式
这项研究给出的信号很明确:睡眠结构紊乱(特别是频繁觉醒),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细胞和血脑屏障,引发一系列认知问题;即便没有典型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标志物,人也可能因 “睡不好” 而走向认知衰退;M 型周细胞可能成为新型的早期风险标志物或干预靶点。
正如论文通讯作者、加拿大 Sunnybrook 脑科学中心神经学家 Andrew Lim 所说:我们正在认识到,大脑血管中的细胞 —— 特别是 M 型周细胞 —— 可能是连接睡眠与认知衰退的重要环节。
那我们该做什么?提前关注睡眠 “质量”,比看时长更重要
这项研究虽然不能直接说明因果关系,但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公共健康信号:睡眠不稳、夜间易醒,可能不是 “年纪大了” 那么简单,而是认知系统受到干扰的早期警示。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重视 “醒来次数” 而不仅是 “睡眠时长”,可以用智能手环或睡眠 App 观察自己是否频繁醒来;优化睡眠环境,避免夜间噪音干扰,使用遮光窗帘,减少电子屏幕刺激;中老年人定期评估睡眠与认知功能,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如果你照顾老年父母,注意他们有没有 “晚上醒得频繁”“白天昏昏沉沉” 等表现。
睡眠,这个我们生命中约三分之一时间都在进行的活动,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它不仅是身体的休息站,更是大脑健康的守护者。从现在开始,关注每一次睡眠,别让 “睡觉老是醒” 成为大脑健康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