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印象里,咖啡的使命无非是 “提神救急”—— 清晨灌一杯赶走困意,深夜抿一口扛过加班。但最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一项新研究,却为它贴上了一个新标签。

这项发表在权威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的研究显示:不管血糖状况如何,摄入咖啡因都与肝纤维化风险下降密切相关,尤其在糖尿病人群中,这种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续命水” 怎么就成了养肝神器?
具体来看,科研团队此次分析了美国 “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中,共计 23711 名成年参与者信息,并按血糖状况将其分为三类: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及已确诊 2 型糖尿病人群,再通过 FIB-4 指标评估肝纤维化风险。
在所有参与者中,无糖尿病组共有 14519 人,糖尿病前期 4490 人,糖尿病组 4702 人,平均年龄分别为 62 岁、53 岁、47 岁。通过分析这些人群日常饮食习惯发现,每天摄入不低于 78 毫克咖啡因(差不多一小杯美式)的人,不论血糖状况如何,肝纤维化的高风险概率都显著下降 29.3%。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进一步实验证实,这一效果或与咖啡因阻断 “胶原蛋白堆积” 有关。据研究团队负责人解释,胶原蛋白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成分之一,而咖啡因可作用于腺苷 A2a 受体,减少其生成;此外,它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间接减轻肝脏负担。
简单来说,这杯看似普通的咖啡,正在悄悄帮助我们缓解肝部压力。
事实上,这一发现并非孤例!早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临床实验也证实,咖啡因能够直接激活一种名为 Dusp9 的蛋白。该蛋白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中往往处于 “沉睡” 状态,一旦被唤醒,就像按下了肝脏的 “自修按钮”,帮助糖脂代谢逐步恢复正常,减轻炎症,改善纤维化。
国产科技打造护肝新方案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 “原来续命水还有这样的好处”,甚至有人调侃自己每天一杯咖啡的习惯终于有了 “科学背书”。不过这些研究结果虽令人振奋,也有不少专家提醒:目前大部分研究仍属观察性研究,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随机对照实验验证。
更重要的是,咖啡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差异很大。临床研究显示,大约 30%-50% 的国人属于 “慢代谢型”,体内分解咖啡因的速度天生较慢,饮用后更容易出现心悸、失眠、胃部不适等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压波动,长期饮用显然不现实,打造更高效、适应性更强的护肝方案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这意味着,借助更安心、适用性更广的成分组合,将科研成果普惠到更多人群,已成为国产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科技让健康管理可持续、更普及
总的来说,此次咖啡科研的进展,让人们看到了日常饮食在肝脏保护上的潜力。但现实是,并非所有人都能长期、规律地摄入咖啡,尤其是慢代谢人群,还可能出现心慌、失眠等不良反应。
“我们研究咖啡与肝脏健康的关系,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大量饮用咖啡。” 科研人员强调,此次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中提炼出有效机制,并借助科技手段,让这一成果以更稳定、更高效的方式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自主研发成果加速转化,国人的健康选择将不再局限于某种饮品,而是通过科技手段构建起更加稳健和普惠的健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