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低,未必虚弱之兆

当看到血压计上显示的高压 (收缩压) 在 90 至 100 毫米汞柱之间时,许多人会不自觉地担心自己是否气虚血虚,生怕这是身体虚弱的信号。但实际上,若在低血压状态下,并未伴随任何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晕、眼前一黑等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或是胸闷、气短等心衰的症状,那么这样的低血压状态其实无需过分担忧。

科学研究指出,只要高压不低于 90 毫米汞柱,低压不低于 60 毫米汞柱,血压数值越低,反而意味着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低。2024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高血压患者 (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或曾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等),将收缩压严格控制在 120mmHg 以下 (传统标准是 140mmHg 以下),可以显著降低 12% 的重度心血管事件风险,而且安全性良好。因此,如果血压只是偏低一点点,且没有不适症状,通常无需太过担心。拥有这样的 “低血压”,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心血管健康的一种体现。

心率慢,长寿的秘诀?

心率,作为反映心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常常让人紧张不已。尤其是当静息心率降至 50 几次,甚至在心电图上看到 “窦性心动过缓” 的诊断时,不少人都会心生焦虑。然而,真相是,心率慢并不一定意味着健康问题,反而有可能与长寿挂钩。

研究发现,静息心率越快,寿命可能就越短。反之,静息心率低一点,死亡风险更低,寿命更长。2024 年,《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深度分析了 7000 多人的长期追踪数据,结果发现:静息心率超过 90 次 / 分钟的受试者,平均寿命为 70.27 岁,而静息心率低于 60 次 / 分钟的受试者的寿命为 79.30 岁,整整相差了 9 年。按照现行标准,健康人的心跳频率是每分钟 60~100 次。但很多研究发现,在安静休息状态下,每分钟 50 次~80 次心跳最健康,超过 80 次就算增快了。理想心率是,白天活动时心率在 50 次 / 分以上,并且没有供血不足的相关症状。医生们往往会对这样的心率表示赞赏,因为它可能预示着更好的心脏功能和更长的寿命。

抗体阳性,保护力的象征

体检中的化验指标繁多,其中一些指标的升高,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身体免疫力的体现。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例,其升高意味着个体已经通过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这是一种保护性的抗体,能够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同样,其他一些抗体的存在,也表明个体曾经感染过某种病毒或细菌,并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抵抗力,这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结果,无需过分担忧。

抗体阳性升高意味着个人不易被病毒感染。例如,乙肝表面抗体升高≠感染乙肝,而是疫苗起效或曾感染已康复。因此,某些抗体高,代表身体对病毒 / 细菌有免疫力,没必要过度担心。拥有较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就像是为身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

高密度脂蛋白高,心血管的守护者

在血脂检查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 常被誉为 “好胆固醇”,因为它负责将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逆向运输回肝脏进行代谢,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此,当体检报告上显示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时,这实际上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心血管健康得到了额外的保护。看到这样的 “异常”,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而非恐慌。

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预防斑块形成,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例如心梗、脑梗等) 的风险。所以说高密度脂蛋白轻度升高是好现象,意味着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较低。反之,如果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则意味着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如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mmol/L 就被视为降低,要及时关注就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高密度脂蛋白在一个理想的水平,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其他不必过度担心的 “异常”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一些体检中常见的 “异常”,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5 毫米以下的微小肺结节,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定期随访即可;二尖瓣或三尖瓣轻度反流,以及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多属于生理性变化,无需特殊治疗;小肝囊肿、小肾囊肿更是常见的良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出现,只需定期复查,无需过分焦虑。

体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非成为自我恐吓的工具。当我们面对体检报告中的 “异常” 指标时,应保持理性和冷静,结合自身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