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梦想照进现实还是陷入困局?

2025 年 8 月 28 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曾在清华大学时就撰写了造车计划书,如今终于将造车梦想付诸实践。然而,在造车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追觅真的能一帆风顺吗?

追觅造车并非毫无根基。从其自身实力来看,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技术方面,截至 2025 年 5 月,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 6379 件,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3155 件,其中大量发明专利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例如,追觅在电机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2018 年自研出 10 万转 / 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的垄断,2024 年推出 20 万转 / 分钟高速马达获沙利文 “全球首创者” 认证。这些电机技术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应用于汽车电驱系统,满足超跑级动力需求。

供应链方面,追觅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了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立体液冷 + 气冷双循环系统,支持 4C 超充。电机和电控系统则联合华为数字能源开发。其上海临港生产基地紧邻特斯拉和宁德时代,形成核心供应链圈,物流和基础设施共享,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此外,追觅还采取了 “左手 ODM 养右手自研” 的策略,通过 ODM 业务获得收益,为自研造车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从财务状况来看,追觅也有一定的底气。2025 上半年营收达 98.55 亿元,归母净利润 10.02 亿元,净利润增速(41.35%)远超营收增速(30.9%),智能清洁家电主业仍保持强劲增长。并且在 2025 年 8 月完成了 36 亿元 C 轮融资,手里拥有一定的现金储备。

然而,造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追觅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首先,造车资质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目前国家已明确停止发放新的造车资质,追觅获取资质的路径仅剩收购现有资质或借用其他企业资质两条路,但这两条路都充满了困难。收购资质价格昂贵,还可能涉及复杂的跨省兼并重组和政策门槛;借用资质则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且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技术转化并非易事。虽然追觅在电机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汽车领域对技术的要求远比家电领域严格得多。汽车驱动电机需要持续高扭矩输出,以克服车辆惯性,而追觅现有技术中扭矩最高的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仅 10N・m,与车规级电机的扭矩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汽车电机还需要具备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的能力,这也是追觅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众多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追觅首款量产车计划对标布加迪威龙,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试图通过高端化路线打开市场。但豪华品牌的智能车大多也在被动降价,以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例如蔚来全新 ES8 的价格调整,以及宝马 i7、奥迪 e-tron GT 等传统豪华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 “以价换量” 策略,都表明高端化路径充满了挑战。

最后,卖车难是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追觅缺乏像小米手机那样的超级生态入口,难以实现用户的快速迁移。从家庭清洁领域到汽车领域,用户重合度较低,用户心智的改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让消费者认识并认可追觅汽车,是摆在俞浩面前的一道难题。

追觅造车既有技术、供应链和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也面临着造车资质、技术转化、市场竞争和销售等诸多挑战。俞浩能否带领追觅科技在造车赛道上突出重围,实现从 “家电新势力” 到 “汽车新力量” 的转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追觅造车都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变数和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