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索引擎到AI问答:流量争夺战升级
曾几何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是中文互联网用户的口头禅,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入口,为用户提供相对可靠的答案。然而,随着AI大模型(如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的普及,用户的搜索习惯逐渐转向智能问答——只需输入问题,AI就能直接给出”推荐答案”。

但问题来了:这些答案真的客观吗?
如今,商家盯上了AI问答的流量红利,一种名为**GEO(生成式搜索引擎优化)**的新型营销手段悄然兴起。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结构化内容投喂,让AI在回答时优先推荐特定品牌或信息,从而绕过传统广告,直接成为用户眼中的”权威推荐”。
AI推荐真的可信吗?虚假案例频现
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家日式拉面店,门店广告直接模仿DeepSeek的对话框样式,声称自己是”AI推荐的最佳拉面”。然而,《IT时报》记者测试发现,当询问”上海虹口区天潼路附近好吃的面馆”时,AI推荐的第二、三名店铺竟不在上海,甚至有一家是广州的西餐厅,评分高达4.8分,却莫名其妙出现在上海的推荐列表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错误信息大多来自小网站或自媒体笔记,而非权威来源。网络安全测试员陈明(化名)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问题:他通过定制结构化内容投喂给大模型后,自己的品牌信息100%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列,尽管这些内容可能并无真实权威性。
3800元”包推荐”:GEO服务商的灰色生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商家要么接受传统SEO(搜索引擎优化)的缓慢爬升,要么转向更”高效”的GEO(生成式搜索引擎优化)。
一位GEO服务商直言:”3800元,保证你的品牌100%被AI推荐!” 具体操作方式包括:
- 商家提供宣传稿件,服务商优化内容以符合AI偏好(如结构清晰、数据支撑、多角度覆盖)。
- 大量投放低质量链接(每个关键词发50条稿件),以量取胜。
- 考核标准简单粗暴:AI是否直接提及品牌名称?是否引用服务商提供的链接?
更夸张的是,部分服务商甚至承诺**”一个月内20天被AI回答即达标”**,并收取基础服务费(2800元)+考核费(1000元)。
AI生态的”中毒”危机:垃圾信息泛滥
GEO的爆发式增长(全球AI搜索用户从2024年1月的3.1亿飙升至2025年2月的19.8亿)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让AI大模型面临**”信息污染”**的风险。
- 低质量内容充斥:自媒体平台降低了信息门槛,大量未经验证的内容被AI抓取,导致推荐结果失真。
- 恶意操控案例:美国Reddit平台曾因AI批量生成的推广帖子泛滥,导致平台生态被严重干扰。
- 诈骗风险上升:不法分子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投喂虚假信息(如假网站链接),诱导用户点击诈骗陷阱。
如何拯救AI搜索的公信力?
面对GEO乱象,行业专家呼吁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信源分级体系:大模型应优先展示权威来源(如官方机构、专业媒体),而非用户生成内容。
- 关注真实用户行为:推荐算法不应只看点击量,而应综合转化率、复购率等深层数据。
- 引入第三方审核:设立中立机构,对AI推荐内容进行真实性评估,防止商业操纵。
我们还能相信AI吗?
AI问答本应是高效、可靠的信息获取方式,但如果任由GEO乱象发展,AI可能沦为商家的”提线木偶”,推荐结果不再基于客观事实,而是谁花钱多谁就能占据榜首。
当每一个AI答案背后都可能藏着商业算计,用户终将面临一个残酷的问题:“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唯有加强监管、优化算法,才能让AI搜索回归”真实、中立、可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