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百元看11部剧,累但值得””散场后蹲守演员签名,体验比剧情更难忘”……2025年暑期,上海小剧场迎来新一轮观剧热潮。数据显示,上半年优质剧场类演出票房激增近三成,学生”入沪连打”(连续观看多部剧目)、”集卡”(追逐特定演员阵容)成为潮流。这片不足百平方米的舞台,为何成为年轻人的”心选”

暑期档”小剧场热”:从北京到上海的”追剧之旅”
7月初,北京大学生李华(化名)用一周时间在上海看了11部小剧场剧目,最多一天连刷三场。”票价加住宿花了近4000元,但演员转身时带起的风都能吹到我脸上,这种沉浸感是大剧场给不了的。”她的行程被圈内称为”入沪连打”——趁暑假专程来沪,集中观看多部小剧场演出。
像李华这样的观众不在少数。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TOP200优质剧场类演出IP的场次、票房、观演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9.9%、12.7%和20.7%。上海以21.4%的票房占比领跑全国,北京紧随其后(21.1%)。脱口秀、沉浸式演出和音乐剧成为00后最爱的类型,购票占比超23%。
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透露,即便已演出两三年的剧目仍”一票难求”,新剧上线时周边排起长队。”很多外地观众拖着行李箱直接进剧场,看完又赶火车回去。”
“环人广”剧场群:步行可达的”戏剧天堂”
在上海人民广场一带的”环人广”区域,亚洲大厦、上海大世界等数十家小剧场密集分布,彼此步行可达。这里被观众称为”戏剧CBD”,周末常有数百人提前数小时排队等开场。
为何小剧场如此集中?
2019年,上海出台《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允许写字楼、商场等非标场地改造为演出空间。政策推动下,亚洲大厦”星空间”等创新模式诞生——2023年,大世界演艺消费集聚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如今”转角遇到剧”的生态。
票价亲民也是关键。大麦网显示,上海小剧场票价多在199-399元区间,学生票更低,叠加周三半价活动后,单场成本可控制在200元左右。”花一顿火锅钱就能体验截然不同的故事。”南京大学生桃李(化名)说,她半年内往返上海七次,总花费超万元,却乐此不疲。

沉浸感与互动性:小剧场的”致命吸引力”
“演员一抬手就能碰到观众席””剧情走向因观众反应改变”……小剧场凭借三大特质征服年轻人:
- 近距离沉浸:没有宏大舞台,演员就在咫尺之外。音乐剧《时光代理人》的”微波炉”旋转座椅设计,让观众360度跟随剧情转动;《雕像》的座位按剧情场景分区,仿佛置身剧中世界。
- 强互动体验:演员可能突然走向观众提问,或根据现场反馈即兴调整表演。”有次我看悬疑剧,观众猜错凶手导致剧情反转,这种参与感太棒了。”桃李回忆道。
- 多元题材:不同于大剧场的历史正剧,小剧场更敢尝试惊悚、悬疑、职场等贴近年轻人的主题。”看一部剧像解一道谜题,每次都有新发现。”
“集卡文化”与二刷经济:小剧场的黏性密码
在小剧场圈,”卡司”(演员阵容)是核心话题。桃李坦言,自己选剧目首要考虑”喜欢的演员是否出演”。”不同卡司演绎同一角色可能完全不同,就像开盲盒。”数据显示,近六成观众愿意二刷,有人甚至刷了36次同一部剧。

衍生消费爆发:
- SD文化(散场后演员通道交流):粉丝举着相机等待签名,快门声此起彼伏;
- 联动消费:音乐剧《珍珑》与茶餐厅合作,凭票根享折扣;游乐剧场《轮盘》通过剧情派发精酿优惠券;
- 攻略经济:剧迷在社交平台分享”赶场路线””住宿推荐”,青旅房间常聚满讨论行程的年轻人。
上海大世界超九成演出盈利,但利润主要来自衍生消费。”1美元门票能带动7美元周边消费,这是百老汇的经验,也是我们的方向。”许丽说。
未来:从小众爱好到生活方式
尽管小剧场票房增速亮眼,但仍面临挑战:成本压力(灯光音响等硬开支不减)、演员培养周期长、同质化竞争初现。不过,其作为”青年文化入口”的价值已被认可——看剧、逛展、打卡美食,正成为Z世代的周末新常态。
“或许有一天,‘去上海看小剧场’会像‘去东京看动漫展’一样,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华望着人广街头攒动的人影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