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5000余条”生态灭蚊鱼”紧急上岗:科学防蚊背后的生物防治战

疫情倒逼防控升级:生物防治成关键一招

2025年7月,广东佛山因输入病例引发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这种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症状类似登革热,但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年。面对蚊媒传染病威胁,佛山市禅城区创新采用”以鱼灭蚊”的生态防控手段——一周内累计向亚洲艺术公园、中山公园等封闭水域投放5200尾鱼苗(含鲢鱼、土鲮鱼、拉利毛足鲈),通过生物链精准狙击蚊虫幼虫,从源头阻断疫情扩散。

“化学灭蚊易引发环境污染,而鱼类捕食蚊卵和幼虫是更可持续的方案。”禅城区城管局副局长张华斌表示,此次投放的水域均为相对封闭的人工湖,既能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又能通过生态调控实现长效防蚊。

“灭蚊鱼”真相揭秘:并非入侵物种”食蚊鱼”

此次行动中,佛山投放的”灭蚊鱼”实为鲢鱼(4000尾)、土鲮鱼(1000尾)和观赏鱼拉利毛足鲈(200尾),均为本土或可控物种。这与公众熟知的入侵物种”食蚊鱼”(学名:食蚊鱼,原产美洲)有本质区别。

1. 本土”灭蚊能手”的科学选择

  • 鲢鱼: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和蚊卵为食,常用于水体净化;
  • 土鲮鱼:杂食性,擅长捕食水中幼虫,是两广地区传统控蚊鱼种;
  • 拉利毛足鲈:虽为观赏鱼,但幼鱼阶段会摄食蚊类幼虫,此次作为辅助投放。

2. 警惕”食蚊鱼”生态危害

佛山市农业农村部门明确警告:“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虽以蚊幼虫为食,但繁殖力极强(一年可产3-4代),会疯狂掠夺本土鱼类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甚至导致两栖动物幼体死亡。该物种已被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物种名单,在中国南方部分水域已造成生态失衡。张华斌强调:”此次投放的鱼种均经过严格筛选,且水域封闭管理,杜绝外逃风险。”

生物防治VS化学灭蚊:一场生态与效率的平衡

1. 传统手段的局限性

  • 化学药剂:短期效果显著,但易导致蚊虫抗药性,且污染水体、危害益虫;
  • 物理防蚊(如灭蚊灯):对成蚊有效,但对水体中的幼虫束手无策。

2. 生物防治的优势

  • 精准靶向:鱼类直接取食蚊卵和幼虫(占蚊子生命周期90%以上的水生阶段);
  • 环境友好:无化学残留,还能兼顾水体生态维护;
  • 长效性:本土鱼种可自然繁殖,形成持续控蚊种群。

禅城区此次选择的封闭水域试点,正是为了验证生物防治的可行性。后续将通过监测蚊密度变化和鱼类存活率,评估是否推广至更多公共区域。

全民防蚊战:从清积水到科学干预

尽管”灭蚊鱼”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但佛山市疾控中心提醒:防蚊灭蚊仍需多管齐下——

  1. 清除孳生地:及时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
  2. 个人防护:户外活动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3. 社区协作:物业定期疏通沟渠,避免积水形成”蚊子工厂”。

“生物防治是重要补充,但不能替代基础防控。”张华斌表示,未来将根据试点效果优化鱼种配比,并探索”鱼类+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的复合模式。

科学防蚊,守护健康生态

佛山的”灭蚊鱼”行动,不仅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更是一次生态治理的积极探索。通过精准选用本土鱼种、严格规避入侵风险,当地在控制蚊媒疾病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场”鱼蚊大战”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可持续化迈进的决心——正如专家所言:”最好的防疫,是让自然成为我们的盟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