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在短暂降温之后,这两天又开启了高温预警,温度节节攀升。今日是公历 7 月 30 日,也是中伏的首日。三伏天的炎热炙烤着大地,在这样的时节,我们如何通过饮食来降降暑气呢?

小的时候,常听长辈念叨:“中伏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这一碗汤究竟指啥?为何中伏要喝汤?这个问题曾困扰我许久,后来才慢慢领会其中深意。其实,不只是中伏,初伏也有喝汤的习俗,比如 “入伏一碗汤,胜过午时方”“入伏一碗绿豆汤,解毒消暑赛仙方” 等说法。在中原与江南地区,尤其是徐州以及安徽淮北地区,还有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的说法,意味着此时要多喝羊汤来滋补身体。从这些俗语中不难发现,自入伏起,人们就一直强调喝汤的重要性,从初伏到中伏,从未间断。
那么,“中伏一碗汤” 具体指什么汤呢?其实,它和初伏的汤一样,是个泛指。因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汤品也各异。在安徽等地可能是羊汤,而在赣北地区,可能是三豆汤。若要推荐一道汤,我首推老鸭冬瓜薏米汤。这道汤具有祛湿的功效,营养价值颇高。其中的老鸭口感甚佳,炖出的汤鲜美又营养,且食材易寻、价格实惠,是当下进补的优质选择。

推荐食谱:老鸭冬瓜薏米汤
- 食材:老鸭、冬瓜、薏米、姜片、盐
- 做法:
- 将老鸭洗净,剁成小块,放入锅中焯水,捞出洗净。
- 锅中倒入植物油,烧热后放入姜片,倒入鸭子煸炒出香味,加入开水。
- 将鸭子转移到高压锅中,放入浸泡好的薏米,开始炖煮。
- 最后放入切好的冬瓜,出锅前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中伏要喝汤?中伏通常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像今年的中伏,从 7 月 30 日持续至 8 月 8 日,此时正值全年最高温、高湿叠加期。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体汗液流失多,体力消耗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此时 “土润溽暑”,现代气象数据显示,此阶段平均湿度达 75% 以上,体温调节负担较平日加重两倍。面对这样的气候,喝汤主要是为了补充身体营养,同时降暑祛湿,适应节气变化。其实,古人早已深谙此道,从甲骨文记载的 “伏祭亨羊”,到《汉书》中的 “伏日诏赐肉汤”,再到今日实验室验证的 “热应激蛋白调控机制”,一碗汤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律动的深刻理解。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北人伏日啖羊,如南人之典衣尝新也”。当我们举起汤碗,啜饮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先民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生存智慧。它时刻提醒着每个在炎夏中煎熬的现代人:顺应天时,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才能让我们过得更加舒坦。除了老鸭冬瓜薏米汤,还有许多汤品适合中伏饮用。比如三豆汤,由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煮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暑、利水消肿和补充水分的功效。绿豆性凉味甘,可清热解毒、消暑止渴;赤小豆味甘酸,能利水消肿、健脾和胃;黑豆性平味甘,能补肾益精、健脾强身。在炎热的中伏,饮用三豆汤可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缓解暑热。
对于喜欢羊肉的人来说,伏羊汤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我国多地,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味甘性大热,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之功效。在中伏喝伏羊汤,能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和湿气驱除体外,还具有暖胃生津、温阳散寒、增强体质的作用。不过,羊肉性温,食用时最好搭配些凉性、平性的蔬菜,且采用清淡的烹饪方式,如清炖,以避免上火。
中伏喝汤,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之举。无论是老鸭冬瓜薏米汤、三豆汤,还是伏羊汤,都能为我们在炎热的中伏提供营养支持,帮助我们降暑祛湿,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个中伏,不妨为家人和自己煮上一碗适宜的汤,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