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洪涝过后,水源污染、食物变质、环境潮湿等问题易引发各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皮肤病、呼吸道感染等风险显著上升。如何科学应对暴雨后的健康威胁?本文结合疾控专家建议,总结“七不要”防病原则和四类高危人群注意事项,助您平安度过汛期。

暴雨过后为何疾病高发?
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有的卫生环境,主要健康风险包括:
- 水源污染:雨水冲刷地表污染物,混入生活用水,导致细菌(如大肠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寄生虫(如血吸虫)滋生。
- 食物变质:高温高湿环境下,被污水浸泡的食物易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等毒素。
- 病媒生物活跃:积水区域蚊蝇滋生,传播登革热、痢疾等疾病。
- 居住环境潮湿:潮湿环境易诱发皮肤病、关节炎,且利于霉菌繁殖。
暴雨后健康防护“七不要”
1. 不要吃水淹或变质的食物
- 水淹食品:被雨水浸泡的粮食、肉类、蔬菜等可能被污水中的病原体污染,即使外观无异常也不可食用。冰箱若因停电或进水导致温度异常,内部食物也应丢弃。
- 霉变食物:米面、坚果等受潮后易发霉,产生黄曲霉素(强致癌物)。夏季熟食室温存放勿超2小时,剩菜冷藏不超过3天,食用前需彻底加热。
2. 不要碰死因不明的动物
- 洪水中死亡的畜禽、水产可能携带炭疽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后易引发败血症或食物中毒。
3. 不要食用来源不明的食品
- 避免购买无包装、无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尤其是街头散装熟食或简易包装的凉拌菜。
4. 不要采摘或食用野生蘑菇
- 雨后野生蘑菇大量生长,但仅凭外观难以区分毒性。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死亡案例近百起,切勿冒险尝试。
5. 不要喝生水或污染水源
- 洪水可能污染地下水、井水,饮用前必须煮沸(至少3分钟)或使用瓶装水。临时取水点应远离排污口,避免直接接触雨水。
6. 不要忽视环境卫生
- 及时清理家中淤泥和垃圾,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对地面、家具消毒。被污水浸湿的衣物需单独清洗并高温烘干。
7. 不要过度贪凉
- 暴雨后气温骤降,淋雨后避免直接吹空调冷风,以防风寒感冒或关节炎发作。
四类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护
1. 皮肤病患者:防真菌感染
- 潮湿环境易诱发足癣、湿疹。接触雨水后需立即用肥皂清洗皮肤,穿透气鞋袜,必要时涂抹抗真菌药膏。
2. 心血管疾病患者:防缺氧与心衰
-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减少外出,避免劳累。家中备制氧机,遵医嘱吸氧;适量饮水以防血液黏稠。
3. 哮喘与过敏人群:防霉菌与花粉
- 雷雨后空气中霉菌孢子浓度升高,易诱发哮喘。建议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外出佩戴口罩。
4. 肠胃病患者:防病从口入
- 脾胃虚弱者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腹泻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若症状持续超24小时需就医。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暴雨后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感染或中毒信号,需立即就诊并告知医生接触史:
- 肠道症状:腹泻、呕吐、发热(可能为细菌性痢疾或诺如病毒感染)。
- 皮肤症状:红肿、瘙痒、水疱(警惕真菌或过敏性皮炎)。
- 全身症状:头痛、肌肉痛、意识模糊(可能为严重脱水或中毒)。
特别提醒:勿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
科学备灾与长期防护建议
- 家庭应急包:常备消毒用品(如漂白粉)、瓶装水、压缩饼干、常用药物(蒙脱石散、退烧药)。
- 饮用水安全:灾前可储备桶装水,灾后优先选择瓶装水或煮沸水,临时净水可用纱布过滤+漂白粉消毒。
- 健康监测:暴雨后1-2周内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暴雨无情,防护有道。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环境清洁和风险规避,我们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记住这“七不要”,关注四类人群需求,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让我们以理性与准备,共同守护汛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