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按照健康建议,每天睡够了 8 小时,可醒来后却依旧感觉疲惫不堪,仿佛身体和大脑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这种 “越睡越累” 的现象背后,很可能是 “碎片化睡眠” 在作祟。

“碎片化睡眠” 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睡眠过程频繁被打断,无法维持连贯性的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睡眠模式。与正常的整夜安睡截然不同,“碎片化睡眠” 下的人夜间频繁醒来,次数可达 3 次及以上,深度睡眠严重不足,睡眠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总睡眠时间看似足够,实则是由多次短暂睡眠 “拼凑” 而成。如此一来,白天就会出现疲惫不堪、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甚至还会引发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影响。
睡眠 “碎片化” 会带来诸多危害。从短期来看,它会让人白天嗜睡,工作和学习效率大打折扣。长期处于这种睡眠模式下,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免疫力方面,睡眠本是身体免疫系统修复和强化的关键时期,而碎片化睡眠干扰了这一过程,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使人更容易被感冒、流感等疾病侵袭。大脑的记忆巩固和认知功能也深受其害,睡眠中大脑整理和储存白天信息、加强记忆的过程被打乱,进而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变得迟钝。代谢系统同样受到影响,长期的碎片化睡眠会损害葡萄糖代谢能力,与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异常相关联,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心血管健康也亮起红灯,睡眠不规律致使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影响血压和心率调节,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随之增加。心理方面,睡眠不足和碎片化睡眠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区域,让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长期发展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睡眠 “碎片化” 呢?生活习惯首当其冲。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刺激眼睛,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对于调节睡眠至关重要,这就导致夜间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下降。大量摄入咖啡因,如咖啡、浓茶等,也会让人精神兴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此外,作息不规律,熬夜、日夜颠倒等不良习惯,破坏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使得睡眠变得紊乱。疾病与治疗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慢性疾病,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会引起身体不适,导致夜间频繁醒来。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同样会干扰睡眠,影响睡眠的连续性。环境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高的噪音会惊扰睡眠中的人,光线刺激会干扰人体的睡眠节律,室温不适,过冷或过热都会让人难以安睡,这些都可能导致睡眠中断。
既然 “碎片化睡眠” 危害如此之大,我们该如何 “拼回” 完整睡眠呢?不妨尝试以下方法。穿上袜子睡觉是个简单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睡觉时穿上袜子能改善睡眠质量,与不穿袜子睡觉的人相比,穿袜子睡觉的人入睡时间可缩短 7.5 分钟,总睡眠时长平均延长 32 分钟,睡眠效率提高 7.6%,这主要与睡眠时人体的肢体温度调节有关,袜子能让小腿和脚保持温暖舒适。盖重一点的被子也有帮助,它能增加褪黑素的释放量,研究发现,使用较重被子的人唾液中的褪黑素浓度比使用轻薄被子的人增加约 30%。如果不喜欢穿袜子睡觉,睡前泡脚也是不错的选择,睡前 1 小时用 40℃的温水泡脚,时长不超过 20 分钟,水位高于脚踝 10 厘米,能达到较好的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其原理和穿袜子睡觉类似。睡前一定要远离手机,避免手机屏幕蓝光提高人的警觉性,导致入睡时间延长。另外,睡前 4 小时内进行适当运动也有助于睡眠,如深蹲,模仿坐椅子的动作,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提踵,站立时抬起后脚跟,使小腿肌肉收缩,然后脚跟慢慢回到地面;提膝展髋,站立时膝盖抬高,直腿,髋关节伸展,每个动作进行 3 分钟,每隔 30 分钟进行 1 次,可显著延长睡眠时间。
睡眠是健康的基石,当遭遇 “越睡越累” 的情况时,一定要警惕 “碎片化睡眠”,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让我们重新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恢复充沛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