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注科技圈,很多人大概率听说过这样一家公司:从四足机器人起家,凭一款形似 “机器狗” 的产品引爆国内外社交媒体,甚至被央视、BBC 等媒体频频报道。它就是宇树科技。从 2016 年成立至今,宇树科技一路狂奔,不仅成为全球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领头羊,还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提交 IPO 申请,冲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突围。
从四足机器人起家、靠 “机器狗” 横扫全球消费与行业市场,到如今全力押注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的野心远不止 “走路”,而是要 “奔跑” 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前面。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20%,预计 2030 年将突破千亿美元。中国电子学会报告同样指出,2025 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占全球 45% 以上,其中人形机器人赛道增速领跑全行业。
风口之上,巨头环伺。宇树科技此番 IPO,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杀机四伏。
从 “科幻” 到 “风口”
当不少机器人公司还在靠 “仿人形 PPT” 和渲染视频来融资的时候,宇树科技一句 “先有四足,再有人形”,一下子把天马行空的幻想拉回了地面。他们不光追求 “像人”,更在乎的是:怎么在眼下就做出真正能用、能卖、还能不断迭代的机器人产品。
从 2016 年推出第一代四足机器人 XDog 开始,宇树就死磕 “高动态运动控制” 这个核心技术,不断在电机、减速器、控制算法上突破极限。到了 2023 年,推出人形机器人 H1,全身共有 44 个自由度,最快奔跑速度超过 5 米 / 秒,已经能稳定地小跑、上下楼梯,就算被推一下也能保持平衡走路,这让它成为全球极少数真正实现动态双足行走的机器人之一。
更厉害的是,宇树能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当很多实验室的机器人还停留在 “只能演示” 的阶段,宇树已经实现了四足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价格也从最早的几十万一台,降到了现在的 1-2 万美元,真正卖给了高校、研究院、科技爱好者,甚至企业客户。这种 “技术 – 产品 – 市场” 的快速闭环,让宇树真正跑通了机器人创业最艰难的第一公里。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宇树的迭代速度。从电机到整机、从四足到双足,他们几乎保持 “一年一次大升级” 的节奏。比如他们自研的 M107 关节电机,扭矩密度高达 220Nm/kg,远超很多同行外购的零部件。软件方面,运动控制算法已经进化到第五代,支持从仿真训练到真机学习的闭环调试,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
宇树最核心的打法,是极度强调 “可用性” 而不是单纯 “炫技”。不管是防摔结构、防水性能,还是噪音控制、续航时间,他们在每一个影响实际使用的细节上都反复打磨。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机器人不止是 “能走”,更是 “好用、耐用”。相比之下,很多同类产品还停留在 “能演示但不能用”、“能走但不好用” 的阶段。
宇树 IPO 的 “估值悖论”
宇树科技虽然之前拿过不少投资,红杉、美团、深创投、经纬这些大机构都投了,但它的估值最近长得确实有点慢。2023 年 C + 轮之后估值大概在 13 亿美元,今年虽然传出要 IPO 的消息,却并没有新的融资跟进。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其上市前估值也就是 15 亿到 18 亿美元之间,这个速度,跟智元机器人一年从 5 亿冲到 20 亿美元的势头一比,差距明显。
其实不光宇树,其他几家都已经全力冲刺了。特斯拉今年已经把 Optimus 的生产线铺到了德州超级工厂,计划 2025 年先在自己工厂内部用起来;智元靠着华为昇腾和鸿蒙生态,已经签了好几家制造企业的试点订单;追觅更直接,把人形机器人做到家庭清洁场景,喊出 “一家一机器人” 的口号;越疆则依托原有的轻工业客户,默默推广 “协作机械臂 + 移动底盘” 的复合机器人方案。它们不一定比宇树更极客,但它们有更强的资金链、更深的企业客户关系、更完整的人工智能团队,这些都是规模商业化必备的要素。
更麻烦的是,人形机器人这场仗打到后面,本质是 “软硬一体” 的长期竞争。真正的决胜点不在硬件,而在 “大脑”,也就是 AI 怎么能更聪明地指挥身体、适应环境、处理多种任务。目前宇树在运动控制上确实领先,但在环境感知、推理决策这些 AI 能力上,还没有建立起同样明显的优势。特斯拉、智元这些玩家,都是 “大模型 + 硬件” 两条腿走路。如果宇树不能尽快把 AI 这块补上,很可能最后只能做一家 “硬件供应商”,错过成为平台级公司的机会。
另一方面,客户也是现实的。机器人 “能动” 只是第一步,“能有用” 才是他们愿意掏钱的理由。目前人形机器人真正能用的场景仍然很少,工业巡检、科研教育、展会展演、物流搬运…… 都还在摸索阶段。哪怕宇树价格更低、更开放,如果一两年内没法让客户看到明确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被归进 “再等等看” 的那一类。
再说,“开源开放” 这个路线,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等行业再成熟一点,越来越多公司可能会选择 “软硬件都闭源”,靠生态壁垒赚钱。如果宇树一直走开源路线,虽然能吸引开发者,但长远来看怎么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怎么搭建售后和服务护城河,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宇树不能只会 “走路”
如果无法在 3 年内实现商业化突破,宇树可能会从技术领先者沦为行业配角。首先被考验的是资金耐力: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本极高,若无法形成销售闭环,融资难度将越来越大。其次,一旦特斯拉、智元等企业完成生态闭环,宇树即便技术更优,也可能因缺乏应用场景而被迫退出主流市场。
所以宇树现在必须快速调整策略。短期来说,应该继续把四足机器人在巡检、安防、教育这些领域做深做实。这些才是眼下能回血的业务,能为人形机器人持续 “输血”。同时,也别关起门来自己搞,可以考虑开放技术平台,跟车企、工业集团或者 AI 公司合作,一起建生态、找场景。
中长期来看,宇树一定要补上 AI 和交互的短板。要么自己组建 AI 团队,要么跟国内大模型公司强绑定,做出真正能自主决策的机器人系统。另外,也可以考虑推出更便宜、更轻量化的机型 —— 比如只做上半身,或者桌面级的人形机器人,降低大家使用的门槛,也能更快收集到真实场景的数据。
虽然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在早期,但竞争已经异常激烈。最后能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技术最厉害的公司,而是那个能把技术、产品、生态和商业平衡得最好的玩家。宇树、智元、追觅、越疆等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从 “仿制跟踪” 步入 “原创引领” 阶段。尤其是在电机、控制系统、运动算法等底层技术上,中国公司已具备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能力。
未来能真正走出来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一定是既懂硬件、又强算法、还能精准定义场景的 “全能型战士”。宇树必须加速从 “硬件驱动” 转向 “技术 + 生态双驱动”,从 “运动控制专家” 升级为 “整体解决方案商”。
否则,当特斯拉 Optimus 开始量产降价,当智元机器人操作系统渐成生态,当追觅凭借渠道优势快速铺货,宇树这辆靠 “极致电机” 单点超车的快车,很可能在冲向 IPO 之前,就被迫弯道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