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参与那场围绕 “国民幸福总值” 的深入研讨会议时,我强烈意识到,代际正义已成为当下我们亟待正视的核心道德议题。不丹,作为全球碳负排放的先驱,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骑绝尘,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却深陷债务的泥沼无法自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债务总额如滚雪球般攀升至 250 万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37%,其中私人债务便超过 150 万亿美元,占比达 143%。这庞大的债务数字,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
尽管全球私人财富估算已超 450 万亿美元,但净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使得债务问题愈发严峻。2022 年,全球私人净财富为 454.4 万亿美元,可排名最顶层的 1.1% 成年人,却牢牢掌控着 208.3 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财富的 45.8%,且财富集中趋势仍在持续加剧。在此背景下,即便 GDP 一路高歌猛进、市场屡创新高,多数人却难以从中感受到快乐,收入与财富不平等的鸿沟,让他们在繁华中倍感失落。
财富传承本是社会延续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国家逐步取消遗产税,美国等更是不断为富人减税,使得财富愈发稳固地集中在富人手中。瑞银 2025 年《全球财富报告》预测,未来 20 至 25 年间,全球将有超 83 万亿美元财富转移,其中 74 万亿美元将在代际间纵向流动,财富非但没有分散,反而更加集中地传承给继承人。家庭层面,社会底层一半人不仅财富匮乏,还背负沉重债务。IMF 对公共债务上升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公共债务是全体公民的负担,未来世代同样无法幸免,他们既要继承资产,也需承担债务。贫困人群因信用风险高,需承受更高利率负担,一旦收入无法覆盖利息与本金,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贫困群体,将深陷债务深渊,难以翻身。
“代际正义” 这一道德原则,明确指出当代人不应以牺牲后代福祉和机会为代价,满足自身欲望。后代理应在资源、利益与负担的时间分配中,享有公平对待。当代人若肆意加剧社会资本损耗,如阶层、国家、宗教和种族间冲突不断,或是大肆破坏自然资本,砍伐森林、排放污染与二氧化碳,无疑是将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和满目疮痍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面临着两种昭然若揭的不公:一是人类对他人的不公,二是对地球母亲的伤害。作为二战后出生的 “婴儿潮” 一代,我见证了人类在金融领域创造的空前财富,全球金融资产已超全球 GDP 五倍之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给地球生态带来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锐减、污染日益严重、自然栖息地被肆意破坏,原始森林、海洋珊瑚和极地冰盖逐渐消失,由此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和肥沃土地流失,正严重危及人类的水源、粮食和能源供应。我们的孙辈,或许再也无法目睹清澈无染的河流与大海。
债务,本质上是 “今天消费,明天还款”。理论上,理性经济人延迟消费应获更高利息。但中央银行持续印钞、压低名义利率,使得消费者与投资者能同时从 “提前消费” 与 “资产价格上涨” 中获利,这导致我们陷入 GDP 消费陷阱:家庭借债维持生活水准,政府借债安抚民众情绪。对深陷债务困境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形势更为严峻。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公共债务达 102 万亿美元新高,发展中国家公共债务虽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约 31 万亿美元,但其增速自 2010 年起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截至 2025 年 6 月,超一半低收入国家陷入债务困境,或面临极高违约风险。非洲国债年收益率高达 9.8%,拉美为 7.1%,亚太地区为 5.5%,而美国仅 2.8%。如此高昂融资成本下,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医疗、教育与基础设施开支上,捉襟见肘。
已故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债:五千年历史》中指出,债务曾被用作奴役人民的工具。他倡导,我们彼此所欠的,是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承诺,也就是权益,即所有者资本。不丹 “国民幸福总值” 理念让我们明白,权益还包含代际幸福,不仅要让当代人幸福,也要为后代谋福祉。若我们承认社会资本并非私有财产,需用心维护和再生,保护自然和社会栖息地,就能摆脱现代消费主义 “获取 — 制造 — 浪费” 的思维定式,构建人与地球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下,地缘冲突、社会抗议频发,负能量弥漫世界。唯有将精力聚焦于社会与地球整体福祉,我们才能扭转局面。让这一代人的适度牺牲,换来孙辈更美好的未来,这绝非过分要求。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间寻求平衡,打破 GDP 消费陷阱,守护代际正义,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繁荣、公平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