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80 后领航无人船艇赛道:云洲智能融资超 5 亿剑指 A 股,商业化浪潮再起

当陆地机器人在工厂、家庭场景加速普及,海洋机器人的赛道正悄然崛起一位 “隐形冠军”。总部位于珠海的云洲智能,由 1984 年出生的西安小伙张云飞掌舵,用 15 年时间将无人船艇从实验室概念推向产业化浪潮。这家曾冲刺科创板失利的企业,如今重启 IPO 辅导,背后是其累计超 5 亿元的融资底气、全国第一的市场份额,以及无人船艇商业化迎来的新曙光。

从实验室到首单 10 万:破解水域作业的 “人工困局”

2010 年,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张云飞与校友成亮,敏锐地捕捉到水域作业的 “痛点”。彼时,水环境监测、海洋科考等领域高度依赖人工:监测人员需驾船亲临采样,遇上复杂地形便成 “盲区”;南海一次全面科考动辄耗时数月,每日数万元的运营成本让频次与范围大打折扣;风暴、巨浪等恶劣天气更给船员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机器人应替人类完成繁琐、危险的工作”,这一信念驱动着两人创立云洲智能。他们研发的首款无人船艇,瞄准的正是水环境监测场景。然而,前卫概念的落地并不顺利。团队跑遍南方城市、参加无数展会,却在一年多时间里颗粒无收。直到 2012 年底,一通带来 10 万元订单的电话,才打破了僵局。

2013 年,云洲智能在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斩获全国初创组总冠军,名声渐起。此后七年,企业完成 5 轮融资,单轮最高达 4 亿元,为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注入动力。数据显示,2020 年其无人船艇收入占比已达 89.68%,核心业务的专注度可见一斑。

三类产品破局多场景:从环保监测到文旅新体验

如今的云洲智能,已构建起覆盖三大领域的产品矩阵。环保监测类无人船搭载水质多参数传感器、叶绿素传感器等设备,可突破恶劣天气与复杂地形限制,实现大面积水域实时监测,数据通过 5G 回传,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倍;安防救援类产品如 “海豚 1 号” 救生机器人,成为威海警方等机构的得力助手;文旅运输类的泡泡豚智能游艇,则在景区开辟出新赛道。

在武汉东湖风景区,50 艘泡泡豚智能游艇投用后迅速成 “网红”,随后在天津水上公园、南昌艾溪湖等多地铺开。这些无人艇不仅提供观光服务,更能搭载灯光、音效设备,编排水上灯光秀与音乐表演,为景区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而在能源领域,南通海上风电项目部署的 12 艘监测船,彰显出无人船艇在海上风电运维、油气平台勘探等场景的潜力。

市场数据印证着赛道热度:2023 年我国民用无人船艇市场规模达 32.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13.7%。云洲智能以 36.60% 的市场份额位居前列,尤其在环保监测细分领域,占有率更是达到 72%,形成显著技术壁垒。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无人船艇迈入 “智能化阶段”

无人船艇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加持。2022 年,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 “2025 年形成产业生态、2030 年全面推广应用” 的时间表,重点支持新能源动力、智能航行系统及产业链协同发展。

技术层面,行业正经历从 “机械化” 到 “电子化” 再到 “智能化” 的跨越。2020 年后,AI 算法、5G 通信、新能源动力成为标配,无人自主航行从概念走向现实。云洲智能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将汽车自动驾驶算法移植到船舶领域,使电驱系统成本降低 30%;其参与研制的 18 米级 V35A 调测无人艇,已应用于 “海卫” 系统,在深海工程智能监测领域崭露头角。

竞争格局上,市场呈现 “国家队与民企协同” 态势。中船重工以 38% 的份额领先,其海巡 08 系列无人艇实现 1200 海里超远程自主航行;云洲智能则在民营企业中占据优势,尤其在细分场景构筑起护城河。

上市前夜的新机遇:下沉市场与场景创新待挖掘

重启 IPO 辅导的云洲智能,正站在新的起点。从财务数据看,其主营业务收入从 2018 年的 2526.48 万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2.49 亿元,三年间实现近 10 倍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商业化能力。

对于赛道后来者,仍有三大机会窗口:三四线城市及景区的智能观光需求尚未饱和,2025 年这类市场占比仅 18%;技术跨界融合空间广阔,如车规级技术向船艇领域迁移;水上救援、渔业养殖等专业化场景的无人船艇,目前仍属市场空白。

从西安走出的张云飞,用 15 年时间让无人船艇从 “小众试验品” 变成 “产业新势力”。随着融资超 5 亿的云洲智能向 A 股发起冲击,这家企业不仅有望改写海洋机器人行业的格局,更将为 “中国智造” 在蓝色国土上的崛起,写下生动注脚。无人船艇的故事,才刚刚进入高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