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从海底捞到网红餐厅,”男色消费”成流量密码
近年来,餐饮行业悄然刮起一股”男色消费”风潮,高颜值男店员、男团服务员、男模厨师等成为餐厅吸引顾客的新招牌。

1. 海底捞的”夜宵+男色”实验
今年1月以来,海底捞在全国多地推出夜宵主题店,迎合年轻人”早C晚A”(早上咖啡,晚上酒精)的社交习惯。近期,部分门店更进一步,深夜变身”Live House”,不仅邀请高颜值DJ打碟,还推出花式调酒表演。网友调侃:”海底捞也开始‘以男色侍人’了!”这种互动式体验让年轻消费者趋之若鹜。
2. 香飘飘的”制茶男团”快闪店
今年3月,香飘飘在线下快闪店中打造了一支”制茶男团”,成员包括模特、网红和选秀练习生。他们不仅负责制作奶茶,还会像偶像一样与顾客互动、合影,甚至比耶营业。不少消费者排队一小时,只为从”男团”手中接过奶茶,快闪店俨然成了粉丝见面会。
3. 网红咖啡店、烤肉店的”男模服务”

在广州、重庆等地,多家餐厅直接以”男模服务”为卖点:
- SIZEN咖啡店(广州):店内聚集”广州金城武””沙园许光汉”等高颜值店员,他们一边做咖啡,一边陪顾客拍照,甚至成为社交平台热门打卡点。开业不久便登上大众点评”广州热门咖啡榜”第一名,小程序排队甚至需450分钟。
- 五斗先生烤肉店(广州):高颜值男店员在顾客桌前现烤,还会热情陪聊,店内甚至挂出书法作品调侃:”不是男模点不起,而是五斗更有性价比。”
- 蓝爵烤肉餐酒吧(重庆):将”男色服务”明码标价,如合影65元,服务员还会表演腹肌开啤酒、投喂等互动,网友戏称”体验萧亚轩的快乐”。
这些餐厅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疯狂揽流,评论区充斥着对”男色”的讨论,而非菜品本身。
争议:当”男色”成为主菜,餐饮本质何在?
尽管”男色营销”能迅速吸引流量,但当它成为餐厅的核心卖点时,问题也随之浮现。
1. 菜品质量与体验感遭吐槽
- 香飘飘:尽管”男团服务员”吸睛,但消费者对其冲泡奶茶的品质仍存质疑:”营销玩得溜,但下次能让我喝到嘴里再夸吗?”
- SIZEN咖啡店:有顾客表示,咖啡味道一般,环境嘈杂,”除了帅哥,没什么值得再去的理由”。
- 五斗先生、蓝爵烤肉:消费者吐槽”肉很贵但吃不出品质””套餐价偏贵,纯粹是噱头”。
2. 过度依赖”男色”可能导致品牌失衡
许多餐厅将”男模服务”作为唯一卖点,却忽视了餐饮的核心——产品本身。当新鲜感褪去,若菜品、服务无法跟上,顾客很难产生复购意愿。
3. 潜在法律与道德风险
2023年,西双版纳一家”猛男餐厅”因提供嘴对嘴喂食、贴身热舞等出格表演,被监管部门认定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最终被罚款10余万元并吊销执照。这警示餐饮业:“男色营销”必须有边界,避免低俗化、擦边球行为。
思考:餐饮的核心仍是”餐”与”饮”
“男色经济”确实能在短期内制造爆点,尤其吸引年轻女性客群,但餐饮业的本质仍是提供优质的食品和服务。
1. “男色”只能是增值服务,而非核心卖点
餐厅可以借助高颜值员工提升体验感,但若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品牌空心化。消费者最终会回归理性——他们可以为一杯奶茶排队,但不会长期为”帅哥服务员”买单,除非奶茶本身也好喝。
2. 差异化竞争需回归产品力
餐饮行业同质化严重,品牌寻求创新无可厚非,但真正的竞争力仍在于:
- 菜品研发(如海底捞的火锅、喜茶的茶饮)
- 服务体验(如胖东来的极致服务)
- 品牌文化(如茶颜悦色的国风定位)
3. 保持商业与道德的平衡
餐厅在营销时需坚守底线,避免低俗化、擦边球行为,否则可能面临监管风险,甚至损害品牌声誉。
结语:流量可以造势,但餐饮靠的是长期主义
“男色消费”是餐饮行业在激烈竞争中的一次创新尝试,但它更像是一剂”兴奋剂”——短期有效,长期仍需回归本质。餐厅若想真正留住顾客,必须在”流量”与”留量”之间找到平衡:
- 短期:可以借助”男色营销”制造话题,吸引打卡。
- 长期:必须依靠产品力、服务力和品牌力,让顾客因为”好吃””好喝”而再来。
否则,当”男色”的热度退去,餐厅终将面临”流量枯竭”的困境。餐饮业的终极竞争,还是回归到那一碗饭、一杯饮的本质。